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工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工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250175108_491282
2.
https://www.sohu.com/a/612898316_491282
3.
http://qingl.net/thread-34241-1-1.html
4.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40542
5.
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21/0330/38652.shtml
6.
https://ndltd.ncl.edu.tw/r/j4hb4j
7.
https://swarma.org/?p=34595
8.
https://www.asiabusinessleaders.com/2021/11/23/%E5%BF%83%E7%90%86%E5%AD%B8ERG%E7%90%86%E8%AB%96%E5%8A%A9%E4%BD%A0%E6%89%BE%E5%9B%9E%E5%B7%A5%E4%BD%9C%E5%8B%95%E5%8A%9B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7/10/73169064_1143096252.shtml

在社会工作领域,职业倦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机构的统计数据,社会工作属于患病率与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前40个职业之一。那么,什么是职业倦怠?它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应对呢?

01

职业倦怠的定义与表现

职业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于描述助人行业中从业者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1976)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这三种维度构成了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

  1. 情感衰竭:感到过度劳累,精力耗尽,对工作充满厌倦感。
  2. 去个性化:对服务对象表现出冷漠、疏离甚至负面的态度。
  3. 个人成就感低落:自我评价下降,感觉工作没有价值和意义。

02

社工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社工职业倦怠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

  1. 工作因素:工作自主性低、缺乏挑战性、支持度不足、角色不明确、工作环境不佳、专业自尊低、薪水低、对机构目标及工作中因应策略的低使用率感到不满意、对于服务个案感到棘手、对于这个专业持负面的态度、工作压力大、机构功能不彰等都会增加职业倦怠的风险。

  2. 案主因素:社会工作是人与人互动的工作,因此案主的投入与态度也会影响社工的职业倦怠情况。研究发现,对案主的负面印象、同理心、个人涉入案主的问题中、情感的转移(transference)与反转移(counter-transference);总之,对于案主的过度投入或过度排斥,都会增进社工的职业倦怠程度。

  3. 社工个人因素:日常生活中长期且轻度之繁琐事务、家庭收入低、专业态度、工作多年的经验、教育程度不高等;都可能增进社工的职业倦怠程度。

03

心理动力学视角下的倦怠解读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运用三种理论模型来深入理解职业倦怠的产生机制:

  1. 资源保存理论(COR):个体倾向于保护和获取自己珍视的资源,当资源丧失时,就会产生压力。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条件性资源、人格特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资源的持续丧失会导致职业倦怠。

  2.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强调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的平衡。工作要求过高会加强情绪耗竭,而工作资源的缺乏则会造成工作疏离。社工需要的资源包括自主性、决策参与度、技能多样性以及来自同事、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3. 努力回报失衡模型(ERI):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分析,当个体的付出与回报(如薪酬、尊重、社会地位)失衡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04

应对职业倦怠的实用策略

面对职业倦怠,社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合理运用成败归因理论: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程度),而不是不可控的稳定因素(如能力),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2. 主动寻求督导支持:督导不仅能帮助社工快速进入状态,还能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心理支持。通过督导,社工可以更好地处理实务过程中产生的挫折、焦虑、失望等各种负面情绪。

  3. 设立目标: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使日复一日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这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减少职业倦怠。

  4. 培养自我关怀能力:学会在工作之余放松和充电,保持身心健康。可以通过运动、冥想、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5. 建立支持网络:与同事、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实际的帮助。

05

研究数据支持

一项针对190名医务社工的研究显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

  • 个人因素:年龄、工作年限、宗教信仰等个人特征对职业倦怠感受有显著影响。
  • 组织因素:医院属性、部门规模、管理层背景等组织特征也会影响社工的职业倦怠水平。

这些发现提示我们,应对职业倦怠需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同时入手,既要提升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也要优化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

社工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应对策略,从而在工作中保持积极心态,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