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白毛风:气候学原理与应对之道
内蒙古白毛风:气候学原理与应对之道
“白毛风”是我国北方群众对一种特殊天气现象的地方性称呼,它因狂风扬起地面的积雪如同缕缕白色毛发而得名,对北方牧区放牧的牲畜威胁极大,又称白灾。这种天气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吹雪”或“雪暴”,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尤以11月、3月和4月频次最多。
地理分布与发生时间
白毛风主要发生在我国北部寒冷地区,尤其是内蒙古高原牧区。根据各地实际发生的灾情和频次来看,内蒙古高原牧区平均2至3年就会遭遇一次白毛风的侵袭,是我国白灾重灾区。此外,青藏高原牧区、新疆北部牧区和祁连山牧区也属于白灾多发区。
气候学原理
白毛风的形成与北方各地牧区的积雪厚度、草场状况及冬春季的降雪量密切相关。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在冬春季节,贝加尔湖至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容易出现寒冷的低气压中心,进而形成涡旋,向东南移动进入内蒙古地区,导致周边风速加大。同时,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让北上的气流为北方带去了水汽,形成上升气流,导致降雪的形成,最终引发白毛风天气。
蒙古气旋是导致我国北方沙尘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蒙古气旋是一种发生、发展在蒙古高原中东部的温带气旋,它在春、秋季出现次数最多。蒙古气旋能带来大风天气,如4月10日下午,从西北地区到东北,很多地方都处在强烈的大风中,不少地方达到了7~8级,尤其是内蒙古中部和内蒙古东北部,部分地区风力达到了9~10级,可以说是狂风呼啸的一天。
危害与防御措施
白毛风对畜牧业和交通运输影响严重。大风卷起的积雪会导致能见度极低,使牲畜迷失方向甚至冻死,同时也会阻断交通。当草原被深度超过15厘米的积雪覆盖时,就无法进行放牧。如果积雪疏松,马、羊尚有可能扒开雪层吃到牧草;如果积雪由于乍暖后又降温,雪表面结成冰壳,则牧畜不仅吃不到草,而且易受冰壳刮伤。
为了应对白毛风,牧民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防寒保暖棚圈,确保牧道畅通
- 储备充足的草料和水
- 利用有利天气安排转场、剪毛等活动
- 加强夜间看管以防牲畜走散
近年来,随着牧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预报预警系统的完善,白毛风带来的损失已明显减少。牧民的放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传统的游牧向定居饲养转变,这大大提高了抵御白毛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