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紧急提醒:防溺水,刻不容缓!
教育部紧急提醒:防溺水,刻不容缓!
近日,教育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防溺水工作,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随着夏季的到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多个地区已发生多起青少年溺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溺水已成为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021年,全国共有近400名15岁以下儿童溺水身亡,其中75%为5岁以下儿童。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上升至400余人,溺水率同比增加12%。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和一个个家庭的破碎。
面对严峻形势,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立即行动起来,加强防溺水宣传教育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开展防溺水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班会、讲座、海报等形式,普及防溺水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提醒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监管。
联合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和学生上下学途中的水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
组织教师和家长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专家建议家长和看护人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儿童安全:
指定水上观察员:在多人游泳时,轮流担任“水上观察员”,确保有人专门负责观察孩子们的安全。
学习心肺复苏术(CPR):掌握基本的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挽救生命。
安装防护设施:家庭游泳池应安装至少4英尺高的围栏,并配有自闭和自锁门。
避免使用手机:在孩子游泳时,家长应避免使用手机,以免分心。
重视游泳课程:即使不住在水边,孩子也可能会接触到水,因此游泳课程是必要的。
了解溺水的迹象:溺水通常是无声且迅速的,家长应了解孩子溺水时的表现,如在水中垂直站立、头部后仰等。
溺水事故的发生,不仅与儿童的安全意识有关,还与家长和看护人的监管责任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到防溺水工作中来,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携手努力,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