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元曲:汉蒙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元曲:汉蒙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院
12
来源
1.
https://chiculture.org.hk/sc/china-five-thousand-years/4002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3%E6%9B%B2/366716
3.
https://chiculture.org.hk/sc/china-five-thousand-years/3994
4.
https://www.sohu.com/a/680265140_121289236
5.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02_5829995.shtml
6.
https://www.china1cn.com/MZFQ/201201,13256654271419.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27/09/6255305_112622440.s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B%B2
9.
https://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NewsID=14989
10.
https://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22-07/07/content_37366_185218.htm
11.
https://www.mct.gov.cn/gtb/index.jsp?url=http%3A%2F%2Fwww.mct.gov.cn%2Fwhzx%2Fbnsj%2Fggwhs%2F201410%2Ft20141029_764482.htm
12.
https://mideast.go2c.info/view.php?doc=mnUlaanbaatarCultureShow

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在元代兴起并繁荣。元朝由蒙古人建立,汉民族成为统治者,这种跨文化交流和多民族融合给予了元曲独特的艺术风格。宫廷内外都有大规模的演出活动,戏曲从民间逐渐成为一种宫廷娱乐形式。同时,客家文化和蒙古族的传统表演艺术也丰富了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效果,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01

元朝时期的汉蒙文化交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下,汉蒙文化发生了深刻的交融。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层面,更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语文方面,由于不同语文间需要翻译者,元代出现了大量的语文翻译需求。汉人通过学习蒙古语文,担任侍卫或在官方蒙古字学校学习,成为中、高级官员。同时,蒙古语也渗透到汉语中,如“胡同”等词汇至今仍在使用。在汉文官府公文、书册中也使用了不少蒙古语法的文体,这些都是汉族受到蒙古化的影响而来。

在姓名方面,汉人采用蒙古名的情形不少,有的是受赐给而来;其次是为混取官职而冒充改名;其三就是趋炎附势于统治族群,以为“高贵”;另外,有蒙古因素或较蒙古化的家庭、子女、孙等后辈就出现被取用蒙古名的情形。赐名是种褒奖、信任、笼络的手段,在以前汉族朝代也出现过,有时还赐给皇室的国姓。元代不赐姓但赐名,如征服南宋有功的张宏范,受赐名“拔都”(勇士、英雄),但他并不改本姓名,而且通常也不用蒙古名的。有些汉人改名就连姓也丢弃不用,如贺惟一就改用太平为名,还有用汉姓而只改名为蒙古名,成为蒙汉合璧的双语姓名,如刘英改为刘忙古歹,大体就这四种姓名蒙古化的情形。

在礼俗方面,汉人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如收继婚这种在汉文化中被视为乱伦的婚俗在元代部分地区出现。同时,蒙古贵族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营造坟墓、立碑作铭,遵循汉人的丧葬礼俗。

02

元曲的形成与发展

元曲是元代最重要的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它继承了宋词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征,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和民众的生活。

元曲的兴起与元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元代的蒙古族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压制,使得许多文人转向戏曲创作。他们将诗词的清丽婉转与民间的通俗俚语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元曲的体制严谨,每首曲牌都有固定的句式、字数、平仄要求,但又不失灵活性,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元曲的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中期以郑光祖、睢景臣等人为代表,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末期以张养浩、徐再思等人为代表,作品追求典雅秀丽的风格。

03

元曲中的汉蒙文化交融

元曲中体现了汉蒙文化的交融,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蒙古语元素的融入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元代戏曲作品之所以具有浓郁的市民气息,是因为它汲取了各民族语言的精华。这种丰富多元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方面提升了戏剧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让普通观众和读者更易理解,增强了与实际生活的亲近感。这种民族融合的语言特色,能够使剧本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戏曲中蒙古语元素的别样魅力。元代的统治者以蒙古族为主,在历经近百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蒙古语在元代戏曲里留存了大量内容,这让元代戏曲具有了独特品质。一些备受推崇的杂剧名家,像关汉卿、王实甫等人,也对在自己的剧作中巧妙地融入蒙古语饶有兴致,使其与音乐曲牌相得益彰,在特定的剧情之处自然展现。这样的做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画龙点睛”之效。元代戏曲中蒙古语的大量使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借字”情况,也就是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里,掺入了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成分,赋予了外来语言要素。蒙古语的广泛引用,能够更有活力地展现场景,凸显杂剧的平民化、口头化以及民族化等美学特性,同时增添了诙谐幽默的氛围。再者,元代戏曲大师们为顺应乐曲节奏,特将蒙古语融入道白之中,而唱词中蒙古语转译为汉字后,字数增多,恰好契合音乐之长度。戏曲内常见之蒙古语词汇,多与蒙古族风俗紧密相关,且为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所接纳,此正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交流的广泛与深入。我们也可以由此反观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程度。

04

蒙古族表演艺术对元曲的影响

蒙古族的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节奏明快、舞步轻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勇敢的性格。这些艺术特色对元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灯舞和盅碗舞”......
“灯舞、盅碗舞”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与元代《倒喇》戏不无关系,《历代旧闻》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筷子舞”雄健有力,节奏强烈,民族特色浓郁,给人以明快、欢乐的气氛。它由四男四女集体舞蹈,间有独舞。男的右手持筷子一把,女的双手各拿筷子一把,以筷子击打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此外,细腻柔美的“盅碗舞”、节奏欢快的“碟子舞”、饱蘸激情的“鄂尔多斯舞”(此舞原系贾作光先生创作,后广泛传播为地区代表性舞蹈)都以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

这些蒙古族的表演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元曲的表现手法,也使其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元曲在吸收蒙古族艺术特色的同时,也保留了汉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05

结语

元曲作为汉蒙文化交融的产物,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多元文化面貌。它不仅继承了汉族文学的传统,也吸收了蒙古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元曲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