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下的阜阳万寿宫:历史与建筑之美
乾隆盛世下的阜阳万寿宫:历史与建筑之美
在安徽省阜阳市南城的三府街上,矗立着一座见证了清朝鼎盛时期的宏伟建筑——万寿宫。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宫殿,不仅是清代官方的重要建筑,更是研究康乾盛世社会风貌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万寿宫的创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清乾隆年间,为庆贺皇帝生日,设立了“万寿节”这一全国性盛大节日。节日当天,皇帝在北京御殿接受王公百官和各地封疆大吏的朝贺及贡献的寿礼,接着用丰盛的美酒佳肴宴请群臣百官。万寿节期间,上到朝廷下至各地官府,前后数日均不理政务,禁止审理刑事案件和处决犯人,民间也不许屠宰。城市主要街道要张灯结彩,百姓要穿着鲜艳的服装,以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阜阳的万寿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知县郑交泰主持建造。其规模布局宏大,建筑风格独特。据清道光《阜阳县志》记载,万寿宫的具体布局如下:
- 正殿:三楹,用于恭贺皇帝万岁龙牌(生位)
- 路台:位于正殿前,左右为翼室,台下为礼所
- 宫门:三楹,门前左右厢为朝房
- 官厅:西偏屋三楹
- 大门:三楹,通内外
- 乐楼:街南,相当于两层戏楼,为演奏、唱戏之所
整个建筑群均涂饰红色,显得庄严肃穆。万寿宫的用途主要有三项:一是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时在此举行朝贺大典;二是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三是若有朝廷来了诏书,则作为恭迎诏书、宣读接旨的处所。
万寿宫的创建者郑交泰,字协德,广东香山县平岚乡人。他以例贡生身份进入宦途,先后担任广西苍梧县知县,安徽望江县、阜阳县知县,后擢升任亳州知州,嘉兴府知府,授浙江督粮道等。郑交泰创建万寿宫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正是史称“康乾盛世”的清乾隆朝鼎盛时期。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即位,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是清朝历史上第六位皇帝,在位60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63年零4个月,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活到89岁,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是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1765-1795)间,国库库银长期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此时的清朝进入史称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
清道光九年(1829)《阜阳县志》编纂出版,记录了阜阳万寿宫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创建,前后经历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个时期60余年,沿革有序,保持完好。此后万寿宫做何用途未见旧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二月初三日,郑交泰由阜阳知县升任颍州府所属的亳州知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郑交泰察知自入清以来,亳州除吴楚奇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过解元(省一级考试即乡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以外,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进士,他认为亳州文风不盛的原因与当地风水有关,于是主持建造了文峰塔(初为五层,又名薛阁塔),以振兴亳州文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编纂乾隆《亳州志》十二卷,并为之作序。《亳州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详细记载了亳州的历史沿革、物产民俗、名胜古迹等内容,真实反映了当时亳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是研究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亳州志》(艺文志)还收录了郑交泰亲撰的《柳湖书院义田记》《重修西台崇兴寺碑记》《李成邦传》等。
万寿宫的创建和使用,不仅体现了清代官方建筑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风貌。万寿节期间的盛大庆典,展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同时,万寿宫作为官方重要建筑,见证了清代地方官府的行政活动和礼仪制度。
如今,阜阳万寿宫不仅是研究清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康乾盛世社会风貌的一扇窗口。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