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不申报财产 面临什么法律后果?
被执行人不申报财产 面临什么法律后果?
法院强制执行时,往往要求被执行人申报财产,这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方便执行。那么,如果被执行人不申报财产,法院就不能执行了吗?如果被执行人对财产申报制度置之不理,有什么法律后果?
案情:为逃避执行声称月入2000元 法院要求公司划扣工资
近日,新平县人民法院审理了龚某等人与杨某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法院经审理后依法作出判决,判令由杨某向龚某等人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合计17万余元。判决生效后,杨某未主动履行支付义务,龚某等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立案执行后,依法向杨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执行过程中,法院执行干警多次找被执行人杨某,要求其申报财产情况,但杨某遮遮掩掩,声称自己在外帮人洗碗,月收入仅2000余元。
经法院调查核实,杨某在新平县戛洒镇一家公司上班,每月工资收入5000余元。
随后,法院向杨某所在公司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该公司协助法院每月扣划杨某的工资2000元至法院指定账户。
法院执行干警对被执行人杨某进行了批评教育,杨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配合法院执行。
释法:什么是报告财产令?
在司法诉讼中,如果被告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将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文书。报告财产令要求被执行人应向法院如实报告自身财产情况,那么什么是报告财产令呢?
法院发出的报告财产令是指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要求被执行人主动上报个人名下财产情况,以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报告当前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的,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应该报告哪些财产状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被执行人应书面报告收入、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期间履行全部债务的,法院应裁定终结报告程序。
不如实申报个人财产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被执行人在收到报告财产令后,应立刻向法院如实申报财产,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至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报告当前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的,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的范围。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部分收入,但应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作出裁定,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单位必须办理。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采取前款措施,法院应作出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明确,被执行人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情况的,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院对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的单位,可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规定第十条明确,被执行人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情况的,法院应依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承办该案的执行法官提醒被执行人,法院出具报告财产令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当事人进行财产报告。被执行人一定要诚实守信,主动如实申报财产,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逃避执行最终将会受到法律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