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亲后如何自我疗愈?专家建议来了!
丧亲后如何自我疗愈?专家建议来了!
最新研究显示,近20%的丧亲家庭在亲人去世一年或一年以上后,都会出现(保持)抑郁症状。在日本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中,超过5万名死者家属参与调查,结果显示12%-19%的人在亲人去世后表现出强烈的抑郁症状,如动力缺失、情感痛苦等。这一发现提醒我们,丧亲之痛并非短暂的情绪反应,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妥善处理的心理过程。
哀伤处理的四个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的心理过程:
1. 接受失落的事实
亲人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多数人都会感到震惊,出现不同程度的难以接受或否认。这个时期,人们可能会自动延续原本的生活,但同时会感受到紧张、忧郁、惊恐或愤怒等强烈情绪。有些人可能会在某些时刻突然感受到与逝者的联系而感到欣喜,但也伴随着随之而来的孤寂感。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感受这些复杂的情绪,不要急于压抑或否认。
2. 经验悲伤的痛苦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会变得非常专注逝者的一切,试图在生活中寻找与逝者相关的线索。人们可能会翻阅旧照片,重访曾经共同生活的地方,保留逝者的物品等。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数月,丧亲者会在相信死亡已经发生而感到绝望,以及希望事情还是原来的样子之间摆荡。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不要急于跨越。
3. 重获希望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丧亲者会逐渐意识到逝者已逝的现实,可能会感到绝望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个阶段,人们需要重新界定生活目标,修正逝者在生活中的意义。例如,如果一位家庭成员去世,其他成员可以承担起他们曾经扮演的角色,继续传承他们的精神。研究表明,女性平均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重新整理好自己,而男性则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4. 重新投注情感
最后一个阶段是将与逝者有关的记忆和感受加以整合,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这并不意味着忘记逝者,而是在新的生活中为逝者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人们可能会重新投入到其他关系中,但这种重新投注不是取代,而是在新的情感生活中为逝者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实用的自我疗愈方法
允许自己感受伤痛
面对亲人离世,感到悲伤、愤怒、内疚都是正常的反应。不要急于压抑或否认这些情绪,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它们。可以尝试写日记、画画或与信任的人交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
找到表达悲伤的正确方式
- 缅怀仪式: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其独特的缅怀仪式。你可以点蜡烛、举办家庭聚餐或在网上建立纪念页面。这些仪式可以帮助你建立归属感和连接感。
- 处理遗物:逝者的衣物和个人物品可能具有特殊意义。有些人选择保留原样,有些人则选择整理和分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找到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方式。
-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交流你的感受。如果暂时不想说话,可以通过邮件或短信表达。建立一个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包括加入支持小组或寻求专业咨询。
逐步修复内心
- 照顾自己:悲伤会造成精神、身体和情绪上的压力。注意休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允许自己花时间做喜欢的事情,寻求慰藉和快乐。
- 关注特殊日子:节日、生日等特殊日子可能会特别难熬。提前做好计划,可以选择重温家庭传统或建立新的传统。无论是与人分享还是独自度过,都是可以接受的选择。
- 帮助孩子:如果家中有孩子,要认识到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到丧亲之痛。用适合孩子年龄的方式坦诚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
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深深的悲伤无法自拔,或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 感觉生活毫无意义
- 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
- 避免社交活动
- 难以做决定或解决问题
- 有失眠或饮食问题
- 感到极度内疚、后悔或愤怒
- 出现有害行为或自残念头
记住,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表现,不是软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丧亲之痛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经历,但通过正确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逐步走出悲伤,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给自己时间和耐心,允许自己感受悲伤,同时也记得照顾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记,你并不孤单,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都可以成为你的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