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导演为何总有资源拍下一部烂片?
烂片导演为何总有资源拍下一部烂片?
拍了烂片不等于天塌了。这是一个辩证问题,得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观众视角
对于观众而言,某个导演拍了烂片可能就被资本退货了,其实不然,《热辣滚烫》《满江红》已经证明了电影不是艺术而是商品。
既然是商品,最大的价值不是质量多么好,是能不能卖钱,若是可以盈利,即便是残次品也无所谓,同理,烂片跟赚不赚钱有关。
以陈思诚为例,他导演或监制的作品中,只有《唐探1》《三大队》《误杀1》算得上好片,其余皆是烂片。如果以观众的逻辑来看,陈思诚拍了这么多烂片肯定完了。
可事实是陈思诚的资源从来没断过,哪怕《解密》赔了也不影响,原因很简单:
- 《唐探3》45.23亿
- 《唐探2》33.97亿
- 《误杀3》6.07亿
- 《消失的她》35.23亿
- 《误杀2》11.21亿
从商业角度来看,陈思诚确实懂得观众的需求,愿意研究观众喜欢什么,这一点就比许多所谓的导演强多了。在资本眼里,陈思诚就是摇钱树,观众怎么评价根本不重要。
导演视角
好莱坞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哪个导演票房惨败两次,以后就不可能再接到大制作了。例如,吴宇森的《风语者》让米高梅巨亏7000多万美金,宣告他的好莱坞之路走到头了,回到内地整了大投资《赤壁》和《太平轮》,结果内地也不用他了。
但也有例外者,李安在《绿巨人浩克》赔了之后,凭借《断臂山》《色戒》在奥斯卡和威尼斯大杀四方又拿到了1.2亿美元成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一条规定在中国也适用,但有时候得分人。
张艺谋、陈凯歌这类大导演,一来有奖项傍身,也是中国电影语言的改革者,在圈内耕耘颇深,几部烂片动摇不了根基。如陈凯歌《无极》之后像被夺舍了,几乎没有一部好片,而他自己又迷之自信,总认为有人故意黑他,但他缺片拍吗?显然不缺,很多时候陈凯歌还是招商引资的门面。
二来有作品打底,多年来早有了自己的人脉圈子,资本圈子,跟欢喜、光线、儒意等业内大资本关系匪浅,自己又有攒局能力,深谙市场规律与资本操作那一套,就算赔了也不打紧。如《金陵十三钗》后张艺谋跟张伟平分道扬镳,再拍《归来》这种文艺性质的片子照样有人抢着送钱,即使《长城》口碑票房双败也不影响他一部接一部的拍片子,《满江红》舆论哗然又何妨。
还有两个例子是郭敬明和郭帆。前者的输出一向很稳定,凡是小四导,肯定是烂片,但因他自己本身就是资本,别人不投资,自己可以出钱,所以烂片多也不打紧,无非看他能不能兜的住底。后者单看《同桌的你》的话,烂片导演无疑,直至五年后才有了《流浪地球》,但也多亏贵人吴京的帮忙,以及郭帆超凡的统筹和化缘能力方才站稳脚跟,可见小导演不像大导演或资本导演,想要好资源并不容易。
金融工具视角
有些烂片不是为票房或观众口碑的,而是为股价,为洗一洗,把一块钱变成两块钱,把脏的变为干净的,如爆雷的《叶问3》。
《圆桌派》中,姜文提到了拍电影和请吃饭的关系,窦文涛问他:“还有拍电影不是为了请观众吃饭的?”姜文回答:“有啊,为了上市,为了换股票的嘛。”
这一回答戳到了窦文涛的盲区,“拍个电影,没票房能上市,能涨吗?”姜文答疑解惑,“这事你得问专业的,他们都有办法,这都不是事儿。”
当然还有更为经典的“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缴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这时候观众的差评,片子烂不烂还有意义吗?答案显而易见,没有。
毕竟现在的电影可以自洽,数字生命刷票房,水军洗地刷好评,花钱让人吆喝,排片一直投喂,股票蹭蹭直涨,又何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