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为何成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
白糖为何成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
白糖,这种看似普通的白色晶体,为何会成为国家战略储备的重要物资?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
白糖的战略价值:不止于甜
白糖,科学名称为蔗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二糖。每100克白糖可提供约400大卡的热量,这使得它成为一种高能量的食物来源。相比之下,米饭每100克仅提供约130大卡的热量。因此,白糖在能量供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年人每天所需的能量约为2000-3000大卡,其中大约70%的能量是通过糖的氧化分解来获得的。
在食品工业中,白糖不仅是甜味的来源,也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提供者。这在特殊情况下尤为重要,例如在战时或自然灾害期间,白糖能够迅速提供高热量,帮助人们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二战期间,美军的单兵口粮中普遍包含富含食糖的食品,如巧克力、果酱和糖衣花生,甚至有纯蔗糖。这些高糖食品不仅能迅速补充士兵的能量,还能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和心理状态。
白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糖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依靠蜂蜜来获取甜味,但蜂蜜的稀缺使得甜味成为一种奢侈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学会了制作麦芽糖和蔗糖。唐朝时期,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宋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糖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甜味来源。
然而,即便如此,糖在古代仍然是一种昂贵的商品,不是普通人家能够随意享用的。到了近代,随着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规模种植甘蔗,糖的生产量大幅增加,价格也逐渐下降,成为大众能够消费的食品。
白糖的多重用途:从食品到工业
白糖不仅在食品工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还涉及农业、物流、化工等环节,形成庞大的产业链。通过建立战略储备,国家能够在市场波动时起到缓冲作用,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有效降低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在医药领域,白糖具有天然的抑菌防腐作用,高浓度的糖溶液能够通过渗透和脱水作用减轻软组织的水肿,促进伤口愈合。这一特性在传统的民间疗法中已被广泛应用,例如在伤口上撒白糖来加速愈合。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疗法的有效性,英国《每日邮报》就曾报道过相关的研究成果。
此外,白糖可以通过发酵生产乙醇,而乙醇在医药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0%-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人体消毒,40%-50%的酒精可预防褥疮,25%-50%的酒精则用于物理退热。在战争和紧急救援中,这些医用酒精对伤病员的救治至关重要。
白糖不仅在食品和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糖厂在制糖过程中产生的糖蜜可以用于制造酒精,而这些酒精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乙醇可以作为溶剂、燃料和化学中间体使用。特别是在燃料领域,乙醇被广泛应用于乙醇汽油的生产。我国在抗战时期就曾使用酒精作为汽车燃料,解放军还专门建立了南阳酒精厂。目前,乙醇汽油在我国的消费量已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以上。
此外,白糖还可以用于生产生物塑料和生物燃料等环保产品,这些产品在减少环境污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发现,白糖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用于制作这些环保产品,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全球视角:白糖的供需与储备
全球糖产业呈现高度集中趋势。北半球的主要产糖国包括欧盟、泰国、印度和中国,而南半球主要以巴西为代表。这五大产糖国的总产量占全球糖产量的60%以上。在22/23年度,北半球多数主要产糖国因气候因素导致产量下降,仅泰国实现微幅增产,全球糖市因此持续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
中国长期存在食糖供应缺口,需依赖进口以弥补这一缺口。我国每年都会实施食糖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其中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5%,配额总量保持在194.5万吨;而配额外的进口关税为50%,其数量由行业自律调整。过去,在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只有当配额外进口具有利润空间时,国内才会增加进口量。2011至2014年期间,国内糖的进口量激增,为了支持国内糖业的发展,我国开始对配额外进口实施进口许可证制度,由政府发放许可证。2017至2020年,我国实施了高关税的进口贸易保护政策,配额外进口关税高达95%,在严格管控进口糖的背景下,国内食糖库存得以持续消化。根据与WTO的协议,2020年贸易保护政策到期,配额外进口成本大幅下降,同时进口许可制度转为备案管理制度,配额外额度名存实亡。在20/21榨季,我国进口了633万吨低成本糖,形成了较大的库存压力,导致接下来两年国内糖价呈现“外强内弱”的格局。
目前,国内食糖库存已降至合理水平,对国内糖价的主要压力得以缓解。由于广西地区的干旱,本榨季食糖产量预计不足900万吨,已是连续第二年的减产。由于国内配额外进口利润倒挂,21/22年度食糖进口量下降至468万吨。减产和进口下滑的双重影响,加上疫情后消费的复苏,使得我国库存压力持续释放。截至今年3月,全国累计销售食糖437万吨,同比增加67万吨;累计销糖率50.1%,工业库存降至435万吨,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进口利润的修复变得迫在眉睫,国内食糖定价权正逐步向进口糖转移。今年以来,国际原糖价格屡创新高,当前国内配额外进口成本为7500-7700元/吨,而国内现货糖价为6500-6700元/吨,配额外进口利润全线关闭。国内食糖供需由平衡走向短缺,将进一步加速国内食糖定价权向进口糖的转移。
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许多国家都会储备一定量的白糖作为战略物资,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放市场,平抑物价,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的制糖行业作为国家食品安全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变革和创新都为制糖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21年4月10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储备糖定义为中央政府为实施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市场异常波动而储备的食糖,包括原糖和白砂糖。中央储备糖原则上实行均衡轮换。原糖年度轮换数量按15-20%比例掌握,根据市场调控需要可适当增减,原则上不超过库存总量的30%;白砂糖原则上每年轮换一次。
国储糖轮库管理机构更明晰,且轮库计划提前至新榨季初期(11月底)确定下来,有利于市场预估全榨季国内糖市供给量。交易方式多元化有利于管理机构根据市场情况更灵活把握国储糖出入库的的时间点与价格,提升流通效率。
国储糖质量检测规范化,配合每年既定比例的轮库数量,有利于国储糖存储质量提升。中央储备糖使用情况具体列明,所承担的使命更加明确,避免市场对储备糖意外出入库操作的担忧。
对我国2000/01榨季以来的收抛储数据进行统计,预估目前国储糖库存规模为680万吨左右。此外,国储糖通常实行分批投放原则,避免供应突然大增的局面。由此可见,我国国储糖在市场供求出现严重失衡情形下在保障糖市稳定,减轻糖价剧烈波动,保护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白糖的战略储备意义
白糖的战略储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供应短缺问题,更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安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白糖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储备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和维护合理的储备体系,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