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首例未成年人犯罪追诉案背后的法律变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首例未成年人犯罪追诉案背后的法律变革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9
来源
1.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843.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3%C2%B710%E9%82%AF%E9%83%B8%E5%88%9D%E4%B8%AD%E7%94%9F%E5%B0%86%E5%90%8C%E5%AD%A6%E6%9D%80%E5%AE%B3%E5%9F%8B%E5%B0%B8%E6%A1%88/64156792
3.
http://m.cnwest.com/tianxia/a/2024/12/30/22930451.html
4.
https://www.spp.gov.cn/spp/wjbg/202209/t20220928_590832.shtml
5.
https://www.spp.gov.cn/zdgz/202412/t20241230_678121.shtml
6.
http://www.jcy.gansu.gov.cn/info/1116/32741.htm
7.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2/27/content_5573660.htm
8.
https://www.spp.gov.cn/spp/ztk/dfld/202409/t20240910_667972.shtml
9.
http://www.jiangmen.gov.cn/bmpd/jmssfj/fzwh/xfcs/content/post_3143414.html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案。一名十三岁的初一学生王某某被三名未满十四周岁的同学杀害,尸体被埋藏在一处废弃的蔬菜大棚内。这起案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广泛关注,更推动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

01

案件回顾与法律适用

2024年3月10日下午,被告人张某某(13周岁)因与同班同学王某某存在矛盾,遂提议杀害王某某并平分其钱财。在张某某的纠集下,李某(13周岁)与其共同预谋作案。张某某选定一处废弃蔬菜大棚作为作案地点,并提前携带铁锹挖坑进行犯罪准备。

案发当天,张某某将王某某骗出,李某骑马某某的电动自行车载马某某,张某某骑自己的电动自行车载王某某,共同前往张某某事先选定的蔬菜大棚。途中,李某受张某某指使将二人欲杀害王某某一事告知马某某。四人进入大棚后,张某某首先持铁锹动手并直接实施杀害王某某的行为,李某帮助控制王某某,马某某见状离开大棚。张某某、李某共同致王某某死亡后,将尸体掩埋。三被告人骑电动自行车逃离现场,张某某将王某某手机微信账户中的钱转入自己微信后与李某平分,将王某某手机卡取出指使马某某砸毁,将手机交由李某扔弃。案发后,马某某首先交代并指引公安人员找到埋尸现场。

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

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邯郸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02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突破

这起案件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成为首例适用《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根据该修正案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某和李某虽然未满十四周岁,但由于其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最终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突破性决定,不仅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态度的转变,更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03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趋势,给社会带来严重威胁。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分别为5.1万人、5.5万人、6.8万人,年均上升13.7%。其中,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20年的4600余人上升至2022年的8700余人,年均上升46.5%。

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家庭因素方面,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缺乏关爱等都可能成为诱因。学校教育方面,一些学校过分注重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环境方面,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不良同伴的影响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形势,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成为一种应对策略。但这一做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支持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有效震慑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对者则担心这会损害未成年人权益,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04

预防与治理: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挑战,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预防和治理体系。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坚持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学校则应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也应积极参与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已经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专门矫治教育成为重要的干预手段。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未成年人可被送往不同级别的专门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不仅提供义务教育,更注重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的发生和处理,既是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体系的一次考验,也是推动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契机。我们既要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