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甜蜜的负担还是健康之选?
阿斯巴甜:甜蜜的负担还是健康之选?
2023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一项重要评估: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也让这种广泛使用的甜味剂再次成为焦点。
什么是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学名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非碳水化合物人造甜味剂。它在室温下呈白色粉末状,甜度高达蔗糖的180-220倍,而热量却极低,仅为16.75kJ/g。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食品和饮料工业中理想的糖替代品。
阿斯巴甜的甜味特性与蔗糖非常接近,没有人工甜味剂常见的苦涩或金属后味。它还能增强某些食品的风味,特别是酸型水果风味。此外,阿斯巴甜在人体内可迅速代谢分解为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不会对血糖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也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安全性争议
尽管阿斯巴甜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世卫组织的最新评估将其列为可能致癌物(2B类),主要依据是在人类癌症(特别是肝细胞癌)方面的有限证据。然而,这一结论也指出,只有在摄入量超过每日允许值时,才可能带来风险。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重申了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需要饮用9-14罐含阿斯巴甜的碳酸饮料才会超过安全限量。
全球应用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也批准其用于冷冻饮品、口香糖、糖果、焙烤食品、水产品、调味品、碳酸饮料等各类食品中。
在中国,阿斯巴甜被允许用于碳酸饮料、面包、糕点、口香糖、糖果、冷冻饮品等食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的最大添加量,结合2018年中国居民含阿斯巴甜食品消费量数据,我国居民的阿斯巴甜摄入水平远低于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
消费者态度
世卫组织的评估结果发布后,全球消费者反应不一。在日本,这一消息并未引发实质性影响。许多日本消费者认为,只要在限量内食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而且,相比于传统糖类,阿斯巴甜的健康风险更低。
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博士高桥祥子指出,在阅读WHO关于阿斯巴甜的数据时,应该首先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即认为其致癌风险更高,是与不食用糖类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与食用同等甜度的蔗糖相比较的结果。换言之,总体而言,不吃游离糖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因为害怕代糖致癌,又转回蔗糖中寻找快乐,可能是本末倒置。
管理营养师平井千里也表示,由于代糖等广义上的糖精类产品,在口感上可以比砂糖甜上300倍,因此在实际的食品添加中,通常极为微量。
结论
综合来看,阿斯巴甜作为一种高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虽然世卫组织将其列为可能致癌物,但只要在规定限量内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看待阿斯巴甜,合理控制摄入量,选择适合自己的甜味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今天,阿斯巴甜可以作为传统糖类的替代选择之一,但不应过度依赖。适量食用,结合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饮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