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散步1小时,轻松治愈坏心情!
公园散步1小时,轻松治愈坏心情!
最新研究表明,在公园散步1小时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及抑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发现,长期居住在绿色环境中有助于降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率。此外,《分子精神病学》也指出,在公园或城市绿地散步可减少压力相关脑区杏仁核的激活,从而预防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所以,当你感到不开心时,不妨去附近的公园走一走,让大自然的力量帮你恢复好心情吧!
科学依据:为什么公园散步能改善心情?
2024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在《自然·精神卫生》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发现长期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可以降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更早之前,2022年《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已经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该研究招募了63名成年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公园等自然环境中散步60分钟,另一组在城市商业步行街环境中散步相同时间。通过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发现,在公园自然环境中散步后的人大脑杏仁核区活动显著降低,而在城市环境散步前后大脑杏仁核区活动则没有变化。杏仁核是大脑中与压力、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其活动降低意味着压力和焦虑水平的减少。
英国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该研究显示,每周接触自然环境超过2小时的人,健康状况和幸福水平更高。在公园中,人们不仅能享受更多光照,还能更容易达成较高的体力活动水平,为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好处。
真实案例:公园散步带来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公园散步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小红书上,许多用户分享了自己通过公园散步改善心情的经历。
一位用户写道:“某天,我心情很低落,想到了公园20分钟,就想着试一试。换身衣服,背起书包,骑上单车,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里,和风相伴,和一棵树,一朵花相互招手。心情微妙的发生变化。后续看书,吃饭更有兴致了。成功得到改观!”
另一位用户则分享了自己在国庆假期期间的体验:“正值国庆黄金周假期,平时工作忙碌的你有出去户外走走吗?就算不去远途旅行,在楼下公园走走也是不错的选择!即使不进行运动,在公园中待上20分钟也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身体状态。”
这些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即使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20分钟到公园散步也能带来显著的心理改善。
如何让公园散步更有效?
选择合适的环境:尽量选择绿化较好、人少安静的公园,避免噪音和人群干扰。
合理安排时间:建议每天至少散步30分钟,如果时间允许,1小时效果更佳。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避开高温时段。
注意行走方式:保持轻松的步伐,不需要刻意加快速度。可以边走边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致,让身心充分放松。
结合深呼吸:在散步时配合深呼吸,能更好地放松心情。双脚岔开与肩同宽站立,合上双眼,两臂自然下垂,缓慢吸气,张开双臂,感受气息充满胸膛,再气沉丹田,经口腔呼气,放下双手。这种简单的方式能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深度放松。
保持持续性:将公园散步纳入日常习惯,每周至少3-4次,才能获得持久的心理健康效果。
除了散步,你还可以尝试其他户外活动,如自然步行疗法、农业疗法、探险疗法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活动,都要注意团队氛围、体力评估和充分计划,以获得更好的户外体验。
结语:走出家门,拥抱自然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能带来幸福感的零成本小事。公园,作为城市中的一方绿洲,为我们提供了接触自然的宝贵机会。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释放压力、改善心情,还能提升注意力、增强免疫力。
所以,当你感到压力山大、情绪低落时,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出家门,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