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伤齿龙新属种,揭秘恐龙演化之谜
内蒙古发现伤齿龙新属种,揭秘恐龙演化之谜
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内蒙古发现了一种新的伤齿龙科恐龙——内蒙古蝶猎龙,这一发现为研究恐龙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伤齿龙:最聪明的恐龙之一
伤齿龙(Troodon)是一种生活在晚白垩纪的中小型兽脚类恐龙,以其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可能的高智商而闻名。伤齿龙身长约2米,重约50公斤,拥有修长的四肢,适合快速奔跑。它们的前肢灵活,可像鸟类一样向后折叠,拇指能与其他手指对握。伤齿龙的头骨轻巧,眼睛大且面向前方,具备良好的深度知觉和夜间视力,这表明它们可能是夜行性动物。
内蒙古蝶猎龙:独特的形态特征
内蒙古蝶猎龙的发现地点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质年代距今约8300万到7000万年前。其正型标本包括一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和部分半关联的头后骨骼,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于2016-2017年在巴音满都乎晚白垩世坎帕阶的乌兰苏海组地层开展调查时所采集。
经研究对比,发现其形态学特征尤其是头骨和椎体的形态区别于其它已知的伤齿龙科成员,代表一个较进步的小体型短吻伤齿龙新类群。由于其前部背椎神经棘向侧前方膨大,从背侧看去呈现特有的蝴蝶状,故命名为内蒙古蝶猎龙。内蒙古蝶猎龙是戈壁盆地坎帕阶命名的第七种伤齿龙,也是第二种被命名的晚白垩世短吻伤齿龙类。
骨组织学研究表明,内蒙古蝶猎龙正型标本生长速率已经开始降低,说明该个体死亡时处于亚成年阶段。基于最简约原则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发现所有的晚白垩世伤齿龙在伤齿龙科中构成一个较进步的单系类群,内蒙古蝶猎龙位于这个单系类群靠近基部的位置,仅比报道于蒙古国晚白垩世的阿尔马斯龙(Almas)要晚分异一些。
晚白垩世伤齿龙的演化方向
最近,来自南加州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内蒙古龙昊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一件发现于内蒙古西部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的小型伤齿龙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件标本只保存了部分颈椎、荐椎、尾椎和指尖,但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伤齿龙类中轴骨骼的解剖学特征。研究发现,这件标本保存了5枚愈合的荐椎、极为扁平的荐椎椎体,以及一条跨越第二至第五荐椎腹侧的浅沟。这些特征不同于其他晚白垩世伤齿龙,但见于早白垩世的伤齿龙。
基于这些特征,研究人员利用补充修订后系统发育特征矩阵,确认了晚白垩世小型伤齿龙代表了早白垩世伤齿龙向晚白垩世大型伤齿龙的过渡类型。研究认为,晚白垩世伤齿龙类朝着两个方向演化:一是在体型没有显著增大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与体型变化无关的进步特征;二是体型显著增大且出现了许多与体型增大相关联的进步特征。晚白垩世伤齿龙类体型和特征方面的分化可能代表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科学意义
内蒙古蝶猎龙的发现表明晚白垩世东北亚陆地生物群的多样性程度比之前认为的更高且更复杂,对理解近鸟类恐龙的演化模式以及东北亚晚白垩世的古生态和古环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研究工作得到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FSP)项目的支持,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演化生物学与系统学期刊Cladistic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