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全攻略:从起居到饮食,中医专家为您详解冬季保健要点
立冬养生全攻略:从起居到饮食,中医专家为您详解冬季保健要点
昨夜清霜冷絮裯
纷纷红叶满阶头
我们迎来冬天第一个节气
立冬
视频 | 二十四节气之中医养生——立冬
冬之始也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中医养生方法
在立冬节气过后,人体内的阳气逐渐隐藏,因而此阶段的养生要格外注重补肾藏精。
01
起居养生
立冬养生要避寒就温,早睡晚起;
注意衣着合适,太厚太薄都不好;
室温也不宜过高过低,应保持适宜的温度。
02
运动养生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
03
饮食养生
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药食同源,本文向大家介绍一些适宜立冬时节的中药与食谱,一起健康养生吧!
山药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肺、脾、肾经。
养生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山药具备“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延、润皮毛”之功效,是山中之药,食中之药。相较于春季注重的“升补”与夏季倾向的“清补”,冬季更适宜“温补”。而山药就非常适合冬季进补,具有补肾益精、健脾养胃、润肺止咳等多重功效。
适宜人群:山药适宜体虚、病后羸弱、营养不良者,尤其适宜脾虚长期腹泻、大便稀薄、神疲乏力、妇人白带清稀量多者,肺肾两虚慢性咳喘、气短哮鸣、遗精盗汗、夜尿频多者食用。
忌食人群:山药过敏者不宜食用,以免引起红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山药不要生吃,生山药里含有一定毒素;也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时服用。
推荐食谱
(一)山药小米粥
食材:山药、小米、白糖
做法:建议将山药捣碎,与小米一起熬煮,根据个人口味可适当加入白糖。
(二)四宝甜汤
食材:山药半斤去皮切丁、白木耳2两、莲子3两、龙眼干2两、冰糖4两、水8杯。
做法:1、将莲子、白木耳提前用清水浸泡。2、先将莲子加水煮软,再加入山药、白木耳、冰糖煮3分钟,然后放入龙眼干煮开,即可食用。
榛子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养生功效:吃榛子可以促进消化,预防便秘。榛子含有大量脂肪,可以润滑肠道,促进排便。在秋冬干燥季节,经常便秘的人群可以适当吃些榛子。同时,榛子里面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养护心血管。
适宜人群:榛子适合体虚者、便秘者、高胆固醇患者食用。
忌食人群:榛子含有丰富的油脂,胆功能严重不良者应慎食。
注意事项:如果榛子存放时间过长,建议不再食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推荐食谱
(一)绿豆榛子豆浆
食材:榛子仁100克,黄豆80克,绿豆50克。
做法:1、将榛子仁、绿豆和黄豆提前用清水浸泡。2、所有材料倒入豆浆机,加入清水,打成豆浆,加热至熟,过滤残渣。3、倒入碗中,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即可。
(二)榛子杏仁豆糊
食材:榛子100克,杏仁30克,黄豆50克,牛奶200毫升。
做法:1、将黄豆提前浸泡,杏仁浸泡去皮,榛子去壳。2、黄豆、杏仁、榛子放入粉碎机打碎,放入锅中,加入水和牛奶,大火煮沸,换小火煮至浓稠,加入冰糖即可。
西洋参
性味归经:味苦、微甘,性凉,归心、肺、肾经。
养生功效:西洋参补而不燥、滋阴降火、清热生津,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西洋参滋补气血,搭配桂圆能够改善气虚血弱等症状,也可将龙眼肉与西洋参搭配制作玉灵膏,不仅仅能补益气血,还能够养血安神,提高睡眠质量;西洋参滋阴益气,搭配枸杞明目之力,无论是泡茶还是炖汤,都是绝佳选择,喝出好气色。
适宜人群:西洋参适合气阴两虚的人群服用,例如平时乏累、健忘、记忆力减退、周身无力、白天困倦、工作没精神等人群。
忌食人群:湿热患者、感冒人群。
注意事项:西洋参虽好,但不宜过量,也不宜与茶、咖啡和萝卜同服。
推荐食谱
(一)西洋参炖羊肉
食材:西洋参10克切片,羊肉500克,适量生姜,陈皮一角,绍酒一汤匙。
做法:1、将羊肉洗净,放入开水锅中绰烫,焯水完毕沥干水分,放置一边留用。2、将烫好的羊肉、瘦猪肉、西洋参、姜、陈皮、绍酒放入焖锅,加入适量滚水盖好,隔水慢火炖约1小时,盛出即可食用。
(二)玉灵膏
食材:桂圆肉500克,西洋参50克。
做法:1、桂圆肉与西洋参粉按10:1比例,搅拌均匀。2、将搅拌均匀的桂圆肉和西洋参粉放入盅中隔水蒸,同时锅内放入一碗大米加水一起蒸(可以缓和桂圆肉的热性,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3、观察水量,及时添水、换水,6-7小时更换大米,蒸制40个小时以上,桂圆肉软烂,不会滋腻上火,膏体放凉后装入密封罐中。
04
养生保健
立冬前后,要注意防“五寒”:
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
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
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
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此时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中医学认为,艾灸可以调整人体的阳气,属于温补,在秋冬季节使用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节不居,万物有序
冬是贮藏,也是企盼
冬是蛰伏,也是希望
一岁一枯荣的物候变化里
包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