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教你如何应对欠薪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教你如何应对欠薪
当劳动者遭遇欠薪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是一种有效的维权途径。本文将详细介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职能、申请仲裁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简介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机构,主要负责调解和裁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三方代表人数相等,委员人数必须为单数。
申请仲裁的具体流程
1. 提交仲裁申请
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应当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 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2. 仲裁申请的受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开庭和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申请仲裁的注意事项
1. 确认管辖范围
申请仲裁时,应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如果双方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2. 注意时效性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
3. 充分准备证据
仲裁胜诉的关键在于证据支撑。劳动者应当准备充分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流水、工作证、考勤记录等。特别注意,涉及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证据,如加班记录、工资支付记录等,劳动者可以申请仲裁庭要求用人单位提供。
4. 庭审技巧
在庭审过程中,劳动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轻易认可对方的证据,特别是未曾见过的证据
- 对于对方提交的假证据或模棱两可的证据,要敢于质疑其真实性
- 遵守开庭纪律,保持冷静,理性表达诉求
相关法律法规支持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劳动者在申请仲裁时,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劳动者也应当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