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基础信息
- 词语: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繁体:狗口裏吐不出象牙
-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
- 近义词: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的意思
基本定义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狗的嘴里不可能吐出象牙。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低劣或卑鄙的人说不出高雅或高尚的话,比喻人的言行与其身份、地位或品质不相符。
语境分析
这个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通常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人的言行低俗或不恰当。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讽刺效果;在口语交流中,它可能用来直接表达对某人言行的不满或不屑。
示例句子
- 他那种人,狗口里吐不出象牙,别指望他能说出什么有建设性的话。
- 你别听他瞎说,他那张嘴,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在这个高雅的场合,他的粗俗言论真是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
- 粗言秽语
- 低俗不堪
- 言不由衷
反义词:
- 言之有物
- 言简意赅
- 高雅脱俗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言行与身份相匹配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而是更多地用于比喻和讽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言行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高雅言行的推崇和对低俗言行的贬低。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轻蔑和嘲讽的情感,使用时往往伴随着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言行不一致或品质低劣的人。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言行不当的人,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用来表达对某人言行的不满。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某人言行的讽刺中,增强诗歌的讽刺效果。例如:
他的言辞如狗口,
吐不出半点象牙光。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狗张嘴试图吐出象牙的滑稽画面,这种视觉联想增强了成语的讽刺意味。在听觉上,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粗俗的言语声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pig in a poke”(买下未见之物),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也有类似的讽刺意味。
反思与总结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讽刺表达,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行与身份相匹配的期待,也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的来源
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来源:-- 《元曲选·遇上皇》第一折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的相关字
1.【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易·说卦传》-艮为狗。、《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口分、口滑、口辅、口眼弗闭、口里摆菜碟儿
3.【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里外发烧
4.【吐】
5.【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勾、不才、不才之事
6.【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7.【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象王
8.【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牙疼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