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十大网络谣言案例:揭秘谣言传播特征与治理之道
2024年十大网络谣言案例:揭秘谣言传播特征与治理之道
2024年,从“乡村振兴扶贫补贴”到“高考招生诈骗”,从“无偿献血谣言”到“高铁能耗谣言”,一系列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侵害了公众权益。据统计,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全年共受理网民举报谣言信息1.47万条,汇集谣言样本和辟谣数据7000余条,反映出网络谣言治理仍面临严峻挑战。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
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据统计,83.9%的网络谣言来自于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其中通过微信传播的占76.1%。社交媒体之所以成为谣言传播的主阵地,一方面源于其高普及率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则因为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使得信息更容易扩散。
谣言内容高度聚焦于民众关心的话题,如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管控措施、个人防护等,分别占34%、32.2%和24.5%。这表明,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与其对民众的影响程度成正比,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信息更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25.4%的谣言具有跨时空传播的特点。例如,“各地进行全面消杀”的谣言曾在多个城市反复传播,内容雷同,仅地点不同。此外,一些旧谣言还会在新的公共卫生事件中被重新翻炒,显示出谣言的顽固性。
谣言传播的心理动机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往往与特定的心理动机密切相关。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慌,寻求信息解释来消除不确定性。据统计,24.8%的谣言源于恐慌心理,如谣传某地有人感染疾病、病亡等。
盲从心理也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推手。在微信群等群体环境中,成员间会相互刺激和暗示,最终达成观点一致。32.8%的谣言传播案例中,人们出于“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在未经查证的情况下盲目转发。
此外,一些人传播谣言是为了满足自我炫耀或吸引关注的需求。例如,有人在朋友圈晒口罩并声称来自政府单位,实际上只是朋友所赠。这类案例占34.9%。
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例如,“冷藏车内发现15名被拐儿童”的谣言导致社会恐慌;“女生在泳池被男生轮流抱摔霸凌”的虚假视频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中国高铁一公里耗一万度电”的谣言则误导了公众对国家基础设施的认知。
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面对网络谣言,需要建立多维度的治理体系。首先,及时公开信息是制止谣言传播的关键。应建立多层级、高频次的信息发布机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实时信息发布和辟谣。
其次,需要严厉打击谣言源头。对于明知违法仍造谣传谣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形成震慑。同时,也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其识别谣言的能力,减少盲目转发。
最后,社交媒体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测和处置力度,及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平台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