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法》下的庇护所:守护家暴受害者
《反家暴法》下的庇护所:守护家暴受害者
家庭暴力,这个曾经被视为“家务事”的问题,如今已明确被纳入法治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武器,其中一项重要制度就是庇护所。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庇护所却面临着诸多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庇护所:反家暴的重要防线
根据《反家暴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临时生活帮助。这一规定明确了庇护所在反家暴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和功能。
庇护所不仅是受害者逃离暴力环境的安全港湾,更是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起点。在这里,受害者可以暂时摆脱暴力威胁,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同时还能得到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服务,为下一步的人生规划创造条件。
现实困境:知晓率低、入住率更低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相关调查显示,庇护所的知晓率仅为13.7%,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民众甚至不知道这一资源的存在。更令人震惊的是,许多庇护所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例如,南京市的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11年来仅入住2人,北京顺义区三年仅接收2例庇护救助案例,上海市两家庇护所7年服务对象合计仅19人。
造成这种“遇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宣传不足,很多受害者并不知道庇护所的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庇护所的功能过于单一,仅能提供基本住宿,无法满足受害者在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导致其吸引力不高。
部门推诿:求助之路艰难
面对家暴受害者的求助,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往往采取推诿态度。有媒体报道显示,多地出现部门间“踢皮球”的现象,建议受害者先报警或走法律程序,而不是主动提供帮助。这种做法不仅延误了救助时机,也加剧了受害者对求助渠道的不信任感。
资源短缺:服务功能受限
由于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许多庇护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住宿服务。例如,一些庇护所甚至与流浪人员共用设施,环境条件较差。此外,专业人员的缺乏也限制了庇护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无法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国际经验:完善服务是关键
相比之下,一些国家在庇护所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例如,美国的庇护所不仅提供住宿,还设有法律援助中心、心理咨询室,甚至提供职业培训课程,帮助受害者重新融入社会。英国则建立了完善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全方位的支持。
改进建议:让庇护所真正发挥作用
要让庇护所真正成为家暴受害者的“避风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立法:明确庇护所的设置标准、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增强可操作性。
增加投入:加大财政支持,改善硬件设施,增加专业人员编制,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警方、法院、社工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庇护所的认知度,让需要帮助的人知道如何寻求援助。
家庭暴力不是私事,而是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庇护所作为反家暴工作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让庇护所真正成为家暴受害者温暖的港湾,为他们重新扬帆起航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