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三桥:24次维修背后的腐败与问责
武汉长江三桥:24次维修背后的腐败与问责
武汉长江三桥,这座被誉为“白沙洲大桥”的跨江通道,自建成以来就承载着武汉市民的期待。然而,这座大桥却成为了腐败和问责疲软的典型例证。
24次维修:一座桥的“病史”
2000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三桥,本应是一座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然而,从2001年到2010年的短短10年间,这座大桥竟然经历了24次维修,平均每年维修2.4次。频繁的维修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更引发了公众对工程质量的质疑。
腐败链条:从分包到验收的漏洞
随着调查的深入,大桥维修背后的腐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武汉市城投集团等相关管理部门多名负责人因违法违纪受到追究。其中,武汉市道路桥梁管理处前后两任主任赵近秋、常立新,因涉嫌受贿被检察机关带走接受调查。
在2008年的一次大规模维修中,工程资金高达1.98亿元。然而,这笔巨额资金并未能保证工程质量,反而成为了腐败的温床。常立新,时任武汉城诚路桥公司副总兼总工程师,成为了该维修项目的总负责人。在他的操纵下,多个施工标段发生了违法转包现象:
- 主桥钢桥面铺装工程标段(约6000万元)被转包给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 大桥结构加固维修标段(9000多万元)也被非法分包
更令人震惊的是,常立新竟然指定没有建筑施工资质的建通公司承接有关工程,而该公司实际上是一个连26个字母都念不完的人经营的皮包公司。
监管失职:验收走过场的代价
在工程验收环节,负责单位并未发现潜在的种种隐患。2009年9月30日,长江三桥桥面铺装工程完工。工程管理方城诚公司主持召开该标段工程预验收会议,认为工程总体质量合格。于是,2009年10月1日,大桥恢复小车通行。
2010年9月20日,大桥结构加固维修等工程完工。由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负责预验收会议,同样认为工程总体质量合格。但事实证明,验收只是走过场。大桥通车3个月后就开始返修,9个月后又恢复成坑坑洼洼的“原始面貌”。
问责疲软:问题处理的滞后
面对如此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和腐败现象,问责机制却显得异常疲软。尽管武汉市在2010年9月启动了问责机制,组织专班对大桥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环节展开调查,但调查结果迟迟未能公布,相关责任人也未能及时受到处理。
直到2011年3月,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及市长唐良智等一行十人,来到湖北省人民检察院与该院党组进行座谈,才真正开始推动案件的查处工作。阮成发表示,案件要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教训与启示
武汉长江三桥的案例,暴露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设计到施工,从监理到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腐败风险。而问责机制的疲软,更是让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这座“崭新的破桥”,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财政资金,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它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监管,完善问责机制,让腐败无处遁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