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徐瑞华团队揭秘胃癌免疫治疗新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徐瑞华团队揭秘胃癌免疫治疗新突破!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03A05SUO00?media_id=&suid=
2.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afd6851933e7
3.
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1/534387.shtm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18A07MUU00
5.
https://skl.sysucc.org.cn/ArticleShow.aspx?AID=3222
6.
https://skl.sysucc.org.cn/Study/ArticleShow.aspx?AID=3222
7.
https://sysucc.org.cn/node/8232
8.
https://www.bjcancer.org/Html/News/Articles/19968.html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胃癌腹膜转移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消化道》(GUT)杂志上,首次揭示了胃癌腹膜转移中免疫治疗耐药的具体机制。

01

胃癌腹膜转移: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其中,胃癌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且预后较差。传统放化疗对这类患者效果不佳,而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治疗无效,这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02

创新性研究揭示耐药机制

为攻克这一难题,徐瑞华教授团队采用先进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21例胃癌腹膜转移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包含超过41万个细胞的单细胞图谱,这是首个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探索胃癌腹膜转移对ICB反应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发现,胃癌腹膜转移灶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显著浸润。进一步研究揭示,由SPP1+ TAMs和THBS2+ mCAFs组成的CAF-巨噬细胞生态位是导致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

03

关键机制:C3-C3AR1轴的作用

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这一耐药机制的具体过程。他们发现,胃癌腹膜转移中显著富集的THBS2+ mCAFs通过补体C3-C3AR1轴,促进腹膜组织驻留来源的SPP1+ TAMs形成和累积,从而形成一个促癌和免疫抑制的CAF-巨噬细胞生态位。

04

重要突破:潜在治疗新靶点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小鼠体内瘤模型,验证了阻断C3-C3AR1轴的效果。结果显示,这一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破坏CAF-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显著改善免疫治疗的疗效。

这一发现不仅从肿瘤微环境角度揭示了胃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耐药的新机制,更为开发新的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针对C3-C3AR1轴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改善胃癌腹膜转移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手段。

05

研究团队简介

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骆卉妍主任医师、徐瑞华教授及胃外科李元方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共同完成。研究团队涵盖了肿瘤内科、外科、生物信息学和基础研究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

徐瑞华教授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肿瘤学研究,在NEJM、JAMA、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成果被写入57部国际指南,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骆卉妍主任医师在消化道肿瘤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领域深耕十余年,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JAMA、Nat Mater、Lancet Oncol等期刊发表多篇重要研究成果,4项研究成果被9部国际国内指南采纳。

李元方副主任医师作为《CSCO胃癌诊治指南》执笔专家,在胃癌微创手术、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优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这一重要发现为进一步优化胃癌腹膜转移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