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热潮下的青少年:理性引导是关键
追星热潮下的青少年:理性引导是关键
“为什么非要给偶像打榜?”
“他需要我来守护啊!榜单对偶像很重要,排名高,商单就会多,他的事业发展也会更好。我可是死忠粉,绝不‘白嫖’。”
这是近期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医院外科诊室里的一段对话,一方是今年16岁、正上高中的女孩魏婷,另一方是她的爸爸。此前,魏婷因为偷偷拿走家里上千元钱准备给偶像打榜,与父亲发生争吵推搡导致两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这并非个案。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追星现象日益普遍,但其中的非理性行为却令人担忧。据调查,不少未成年人为了追星,不仅花光零花钱,还偷偷用父母的手机转账,甚至不惜逃课、撒谎。更有甚者,为了维护偶像形象,与其他明星的粉丝展开骂战,进行网络暴力。
追星背后的心理密码
心理学专家指出,青少年追星与其心理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迅速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渴望独立却又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心理促使他们寻找替代性的精神寄托,而偶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青少年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且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表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青少年寻找认同榜样心理的一种折射。
双刃剑效应:追星的利与弊
追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风险。
一方面,追星可以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动力。许多粉丝会将偶像视为学习的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以期接近心中的完美形象。同时,为了实现看演唱会、购买专辑等愿望,一些青少年会更加努力学习或工作,这种目标导向的激励作用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非理性的追星行为可能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负面影响。部分青少年过度沉溺于追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打榜、投票等活动中,忽视了学业和个人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青少年为了维护偶像形象,不惜采取极端行为,如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等,这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引导是关键:让追星成为成长的助力
面对青少年追星这一现象,简单粗暴的禁止显然不是良策。专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正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与其进行平等对话,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偶像。学校则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社会主流媒体和公众人物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提供正面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将目光投向更值得尊敬的“明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陈锐建议,应扎实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引导他们以科学家、爱国志士为偶像,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追星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追星才能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助力,而非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