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鲁迅激赞的讽刺杰作:《儒林外史》的永恒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鲁迅激赞的讽刺杰作:《儒林外史》的永恒魅力

引用
澎湃
12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39229
2.
https://www.sohu.com/a/617736278_100098090
3.
https://m2.allhistory.com/ah/article/5f1ad0dd8513910001bffc25
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7842727812618180.html
5.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877060086662684892.html
6.
https://www.sohu.com/a/777112761_114882
7.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29bbb010100n0p1.html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512/09/9839330_976765906.shtml
9.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21/2877240.html
10.
https://www.jyeoo.com/shiti/78f10375-5d15-1598-865e-c702a2555391
11.
http://www.wxg.org.cn/jzzx/1587.jhtml
12.
https://www.liuchengtu.com/tutorial/fanjin.html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精辟评价。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经典,感受其穿越时空的文学价值。

01

一部科举时代的“群丑图”

《儒林外史》通过描绘一群士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百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范进中举》这一章。范进,一个年近半百的童生,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竟然需要向岳父胡屠户借钱。当范进终于中举的消息传来时,他却因过度兴奋而发疯,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这一幕不仅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压迫,更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转变,展现了社会对功名富贵的盲目崇拜。正如鲁迅所说,这种讽刺是“戚而能谐”的,既让人感到悲戚,又不失幽默。

02

真实与夸张的完美结合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之所以高超,就在于它将真实与夸张巧妙结合。比如在《范进中举》中,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场景,就是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他先是“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然后“拍手大笑”,最终竟然疯癫起来,这种近乎荒诞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而胡屠户的形象更是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刻画得入木三分。中举前,他对范进颐指气使,甚至辱骂;中举后,却称范进为“贤婿老爷”,“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衣裳后襟”。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势利与虚伪。

03

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虽然《儒林外史》创作于清代,但其对功名富贵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书中通过马二先生之口所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这种对功名的执着追求,不正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吗?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职场竞争,都存在着类似的功利主义倾向。《儒林外史》通过揭示科举制度下的人性扭曲,提醒我们反思:在追求成功和地位的同时,是否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正是这部作品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引发读者共鸣的原因所在。

04

结语: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一部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功名与道德关系的哲理之作。正如鲁迅所说,这是一部需要“有人懂”的伟大作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部经典,从中获得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