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高飞教授解析量子密码新突破:后量子密码成未来信息安全关键
北邮高飞教授解析量子密码新突破:后量子密码成未来信息安全关键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高飞在最新研究中深入解析了量子密码协议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作为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高飞教授在量子密码领域持续深耕近二十年,已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丰硕。
北京邮电大学在量子密码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该校早在1984年就开始了密码学方向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首个培养密码学博士的高校。近年来,学校与九州量子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在量子网络安全通信领域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共同推进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的研究。
当前,量子密码领域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密码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已于2022年和2023年陆续宣布后量子密码算法标准化遴选结果,其中CRYSTALS-Kyber、CRYSTALS-Dilithium、FALCON和SPHINCS+等算法成为核心候选。这些算法旨在构建能够抵御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加密技术方案,为未来信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高飞教授指出,尽管目前量子密钥分配协议遥遥领先,其他协议仍面临技术瓶颈,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针对数字签名和两方安全计算的实用化量子协议。他建议同步开展量子密码与后量子密码研究,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未来的应用奠定基础。
面对量子计算带来的安全挑战,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正积极应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已成功研制具备105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国内多家创新型公司也在快速成长,推动后量子密码技术的进步。安全牛作为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于2025年启动《后量子密码安全能力构建技术指南(2025年)》,旨在为企业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南和解决方案。
专家预测,非对称加密算法可能在2029年面临来自量子计算的首次重大挑战,而至2034年,主流密码学技术或将全面暴露于量子攻击之下。因此,加快后量子密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高飞教授的研究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