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军朗诵《静夜思》,让千年古诗焕发新生
王明军朗诵《静夜思》,让千年古诗焕发新生
近日,演播艺术家王明军在“未来讲堂”古诗词名家诵读系列活动中,深情演绎了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作品《静夜思》。通过他的声音艺术加工,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再次焕发新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月光如霜的夜晚,感受到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王明军:用声音艺术诠释经典
王明军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著名配音演播艺术家。他曾为多部经典影视剧配音,如《水浒传》《康熙王朝》《变形金刚》等,还曾为有声小说《三体》进行演播。在朗诵艺术领域,王明军更是成就卓著,曾获得“夏青杯”朗诵大赛金奖,并多次担任全国性朗诵比赛的评委。
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工作者,王明军一直强调,朗诵不是简单的文字朗读,而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他认为,朗诵要回归生活真实,注重情感共鸣,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教学中,他常常告诫学生:“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个性,能直扑人的心灵,声音的意义在于人类情感的唤起。”
《静夜思》:一首流传千古的思乡曲
《静夜思》是李白在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当时,26岁的李白客居扬州,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抬头望见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
全诗仅四句二十字,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月光与霜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声音艺术让古诗词焕发新生
在“未来讲堂”的舞台上,王明军用他独特的声音艺术,为《静夜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运用了丰富的声音技巧,如停连、重音、节奏变化等,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朗诵的开头,王明军用柔和而略带忧伤的语气,描绘出月光洒在床前的静谧画面。当他读到“疑是地上霜”时,声音微微颤抖,仿佛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寒意。在“举头望明月”这句,他的声音逐渐上扬,仿佛真的在仰望天空中的明月。而当读到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时,声音又缓缓下沉,带着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这种声音的起伏变化,不仅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寂静的夜晚,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悸动。正如王明军所说:“声音的意义在于人类情感的唤起。”他的朗诵成功地唤起了听众对故乡的思念,让这首千年古诗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朗诵艺术:让古诗词“活”起来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如何让古诗词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焕发新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王明军的朗诵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他认为,朗诵不是简单的文字朗读,而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优秀的朗诵者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运用声音技巧进行艺术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如王明军所说:“诵读经典就是与美共情。”通过朗诵艺术,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共鸣,正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力量。
王明军的《静夜思》朗诵,让我们看到了朗诵艺术对古诗词传承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让古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受美、欣赏美、传递美的平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通过朗诵艺术,重新发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