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特色东北秧歌:春节必备节目!
吉林特色东北秧歌:春节必备节目!
2月6日,大年初九,吉林省通化县团结广场上锣鼓喧天,10支秧歌队、614名秧歌爱好者身着盛装,在欢快的唢呐声中,拉开了快大茂镇第九届秧歌节的序幕。高昂的唢呐、飞舞的彩扇、整齐的步伐、欢快的鼓点,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热闹的视听盛宴。这场盛况空前的秧歌表演,正是吉林特色东北秧歌的生动写照。
独特的吉林特色
东北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重要的文化价值。而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地理环境来看,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气候寒冷,这种环境塑造了吉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也影响了秧歌的风格。吉林秧歌动作幅度大,节奏感强,充满力量感,体现了吉林人的性格特点。
在人文环境方面,吉林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满族文化对吉林秧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吉林秧歌中融入了满族舞蹈的元素,如“单鼓”、“腰铃”等道具的使用,以及一些特定的舞步和动作。
吉林特色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体现在“稳、准、浪、俏”四个方面。其中,“稳”指的是重心的稳定;“准”指的是动作的准确;“浪”指的是舞姿的优美;“俏”则体现了表演者的机智和灵活。这些特点在秧歌的表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舞蹈道具方面,吉林秧歌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绸子、棒子等。其中,扇子是最常见的道具,可以用来表现各种动作和造型。手绢则常用于表现轻盈、飘逸的感觉。绸子则用于表现流畅、优美的动作。棒子则常用于表现力量感和节奏感。
步法特点是吉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秧歌的步法主要包括“十字步”、“垫步”、“踢步”、“跳步”等。这些步法不仅要求动作准确,还需要与音乐节奏完美配合。
服饰造型方面,吉林秧歌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演员通常穿着长袍马褂,女演员则穿着旗袍或短袄配裙子。服饰上的图案多以龙凤、花卉等传统纹样为主,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春节期间的盛况
春节期间,吉林各地的秧歌表演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在长春市绿园区,2月10日举办的“幸福的日子扭起来”新秧歌大集吸引了12支秧歌队伍、近千名秧歌爱好者参与。活动现场,各支秧歌队轮番登场,用欢快的舞步和灿烂的笑容,舞出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最终,活动评选出优秀组织奖10名,最佳表演奖6名,最佳风采奖6名。
通化县的秧歌节更是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各支秧歌队以独具特色、喜气洋洋、形式多样的秧歌装扮轮番亮相,令人目不暇接。表演队伍中,精神矍铄的老人,一招一式尽显功底;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秧歌表演注入了青春活力;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舞扇,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在舒兰市,春节期间举办的东北大秧歌表演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彩扇和手绢,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虽然不如专业演员那样规范,但却充满了质朴和真诚,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传承与创新
蛟河市前进乡八里堡村秧歌队是吉林省代表性秧歌团队之一。2017年8月,该队在参加吉林市举办的“健康生活·悦动吉林”吉林省“智慧生活、热舞双屏”IPTV广场舞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吉林市政府广场的汇演中,身着喜庆服装,手拿舞扇,腰间扎着火红的长丝带的前进乡八里堡村代表队十分“惹眼”,在欢快的节奏中通过“对扇子”“大雁飞”“跑秧歌”等形式展现了队员非凡的表演功底和精妙团队配合,一度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各种极具观赏性,精心编排的花式舞步和组合造型,引得围观群众齐声喝彩。经过4个多小时的精彩演绎与激烈比拼,前进乡八里堡村秧歌队不负众望,获得总成绩97.03分,最佳造型奖的佳绩。
吉林特色东北秧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许多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和现代舞的编排中,融入秧歌元素,通过对秧歌舞蹈动作与节奏的重组与重构,彻底改变了传统秧歌的呈现方式,实现传统秧歌的舞台化、现代化、典雅化,将秧歌推向更大舞台。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特色东北秧歌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新时代,大秧歌已经从农村走向城镇,从民间登上舞台,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