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守护农民工的“血汗钱”?
谁来守护农民工的“血汗钱”?
“老板跑了,我们的血汗钱怎么办?”在某建筑工地门口,一群农民工焦急地围在一起,他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却在临近年关时被告知工资无法发放。这样的场景,近年来在各地屡见不鲜。据统计,全国拖欠民工工资总额高达1000亿元,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问题。
欠薪问题不仅关乎农民工个人权益,更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在一些地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侵害了农民工的权益,也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还有一个隐性后果,那就是欠薪严重影响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接班意愿。不“安薪”则难安心,工地缺少年轻劳动者的“断档”现象值得重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农民工欠薪问题频发呢?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三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油漆粉刷工陈雪萍通过深入调研,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她发现,建设资金不到位是造成拖欠工资的根本原因。在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垫资施工的方式竞争项目,这导致他们往往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工程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只能每月发放少量生活费,等到工程完工或年底再统一结算。
层层转包也是造成拖欠工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工程往往经过多次转包,工价层层被克扣,同时在出现问题时责任认定困难。此外,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率低,也给欠薪问题埋下隐患。据统计,建设行业农民工劳务合同签订率虽然已提高到60%-80%,但这一比例仍存在风险。
面对这一顽疾,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2002年北京对恶意欠薪建筑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到2016年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的目标,治理欠薪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制度等措施已普遍推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占比已由2010年的1.4%降至2017年的0.5%。
然而,治理欠薪仍面临一些挑战。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部分行业欠薪问题有所抬头,经营不善、拖欠账款等非工程建设领域的欠薪问题有所增多。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变相欠薪现象,如以购物卡、代金券、库存产品等支付工资。
要进一步巩固根治欠薪成效,需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把每一项举措都部署得更周密,把每一个环节责任都压得更实,消除盲区、不留死角,确保劳动者维权有渠道、诉求有回应。同时,要区分情况分类施策,对无故拖欠特别是恶意欠薪的不法企业,必须坚持“零容忍”。而那些既往信誉良好、因为一时困难而欠薪的企业,就不宜一味“强制执行”,有可能的话,要想办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其尽快恢复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
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保障好他们的劳动报酬权益,关乎社会和谐。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拿出更多制度性、长效性的举措,进一步提高欠薪治理效能,定能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让他们回家的行囊里多一分安心、多一些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