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燕冬点赞普达措: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打造生态保护新典范
巨燕冬点赞普达措: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打造生态保护新典范
近日,迪庆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巨燕冬率队到普达措国家公园实地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充分肯定了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强调要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普达措成为展示香格里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政府主导: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巨燕冬在调研中指出,普达措国家公园不仅是区域多样性和风光美景完美结合的自然瑰宝,更是展示香格里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具体措施上,巨燕冬强调要科学规划,加强牧棚、窝棚规范整改,确保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聚焦细节,对景区内的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精细化整改,全面提升景区整体形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科学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公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从空间格局来看,公园内感知生物多样性价值高值区呈现“多核心、多条状”分布特征,与距道路远近以及距水体远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拔高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有林地的价值指数达到最大。生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则呈现“中部、中南部和东北部高而西部和东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山区林地草地多为生境质量高值区,河谷平坝地区多为生境质量低值区。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经过持续的保护和管理,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社区参与:共建共享保护成果
在普达措国家公园,有一群平凡的守护者,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这片土地。洛茸村的藏族大叔都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都杰从父亲手中接过巡山护林的接力棒,一干就是24年。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抵触,他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耐心讲解政策、走访谈心等方式,逐渐让保护森林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如今,曾经的采伐小道旁已郁郁葱葱,獐子、马鹿等动物也频繁出现在村子里。
在海拔3750米的梭龙贡管理站,彝族老人沈布哈已经坚守了十多年。他每天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仔细观察林区的风吹草动。在他的守护下,梭龙贡的森林从最初的指头粗,到现在已经长成两个人腰那么粗。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还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5年公园成立后,为加强公园管理,反补社区居民并提供就业机会,州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普达措旅业分公司成立,在公园就业的社区群众占了公司总员工的32%。沈加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精通彝语、藏语、纳西语、傈僳语四门少数民族语言,还通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桥梁。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绿色家园
巨燕冬在调研中强调,要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扎实做好各类生态环保问题整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香格里拉高质量发展。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普达措国家公园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社区共投共建共管共享的路径,普达措国家公园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双赢,成为生态保护的成功典范。
在未来的日子里,普达措国家公园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