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痔疮防治新突破:从内服外敷到针灸创新
中医痔疮防治新突破:从内服外敷到针灸创新
俗话说:“十人九痔”。提起痔疮,很多患者都感到痛苦。如果保守治疗,一般效果不明显。很多痔疮患者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手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近年来,中医在痔疮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有传统的内服外敷,更有创新的针灸疗法和中药制剂,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医对痔疮的新认识
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力、大便不调等因素密切相关,最终导致气血失调,瘀滞经脉。近年来,中医对痔疮的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白克运教授团队,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了“肛垫下移学说”的中医解读,为痔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中医内治法的创新应用
在内治法方面,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型的痔疮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彭军良等采用清热利湿止血方治疗,有效缓解了肛门疼痛、便血等症状。该方由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15味中药组成,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在活血化瘀方面,韦荣力等运用“止痛如神汤”治疗痔术后疼痛,由秦艽、黄柏、桃仁等10味中药组成,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研究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
此外,益气固托法和凉血止血法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例如,李小嘉等用芩蓟凉血合剂治疗出血性痔病,由生地黄、大蓟、黄芩等10味中药组成,每日两次,每次25毫升,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缓解痔病出血症状。
中医外治法的改良与创新
在中医外治法方面,中药熏洗和栓剂纳肛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疗法得到了改良和创新。
例如,白清华等采用中药熏洗联合外剥内扎治疗环形糜烂型嵌顿痔,熏洗药物由大黄、黄柏、苦参等8味中药组成,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研究显示,这种联合治疗方法能明显缓解痔核水肿和糜烂情况,使痔核明显缩小。
山东省中医院肛肠科开发了一系列外用药物,如荆芥方、秦艽片等,临床治愈率高达99%以上。此外,该科还研制了“九华膏”、“生肌玉红油纱”等用于术后创面修复的制剂,以及“复方荆芥熏洗剂”等坐浴熏洗药物,在省内及周边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
针灸疗法的新突破
近年来,针灸治疗痔疮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海龙,创新性地应用“盆底六针”疗法治疗痔疮,取得了显著疗效。
“盆底六针”主要选取人体骶尾部双侧的中髎、秩边和会阳穴等6个穴位,通过特殊的针刺深度、角度和方向,直接刺激与排尿、排便相关的骶神经和阴部神经,促进盆底肌肉收缩。这种疗法起效快,一般三四次就能缓解疼痛和出血症状。
中医预防和保健方法
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预防和保健。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推荐了以下几种方法:
中药熏蒸:适用于炎性外痔、血栓痔和Ⅰ-Ⅱ期的内痔。通过蒸腾的药气热熏患处,达到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止痛止血等功效。
提肛运动:也称为撮谷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健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提肛运动不仅能调节全身诸阳经气,还有助于肛肠保健。
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从而减少痔疮的发生。
饮食调理: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习惯:避免久坐或久站,定时排便,保持肛周清洁。
中医治疗痔疮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治疗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疾病、不适宜手术的患者。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从传统的中药内服外敷,到现代的针灸疗法和中药制剂,中医为痔疮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如果您正在为痔疮困扰,不妨尝试一下中医治疗,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