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应枫带你领略粤语童谣的魅力
曾应枫带你领略粤语童谣的魅力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这首流传百年的《月光光》,不仅是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应枫的“文史广州”系列讲座中,她带领观众们一起探寻粤语童谣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魅力。
曾应枫,这位在文学创作和非遗保护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作家,对粤语童谣有着深厚的研究。她指出,粤语童谣不仅是儿童的娱乐方式,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粤语童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早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这些童谣多为短小精悍的韵文,内容涵盖生活、游戏、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中开始使用粤语童谣作为插曲,进一步推动了其传播。70年代末期,随着日本卡通在香港播放,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粤语儿歌。
粤语童谣的历史发展
粤语童谣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岭南地区社会变迁的轨迹。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歌曲化,再到如今的数字化传播,这些童谣不仅记录了儿童的游戏与欢乐,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粤语童谣的文化内涵
以《月光光》为例,这首童谣通过连环式的接龙结构,展现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智慧。而《落雨大》则以欢快的节奏描绘了下雨天的热闹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
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不少广东的粤语童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许多幼儿园教师不会粤语,只教普通话儿歌,导致小朋友不会唱粤语儿歌。对此,曾应枫建议将这些广府文化编入教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传承。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经典的粤语童谣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如《落雨大》不仅在广东和广西的粤语社群中有广泛的流传,更常被市民和媒体用于调侃城市的“水浸街”(内涝)问题,还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亮相。
粤语童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生动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记录了广府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记忆。在曾应枫等学者的努力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