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在黄州:《赤壁赋》背后的人生哲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在黄州:《赤壁赋》背后的人生哲思

引用
腾讯
10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10423A0FAUA00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4%E5%A3%81%E8%B5%8B/130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6658281
4.
https://www.mssswhyjy.com/sansu/xslw/detail?uid=1000000000000067709
5.
https://www.bigai.ai/blog/news/3574-2/
6.
http://news.cnhubei.com/xw/2013zt/2013qhxj/qhdl/huanggang/yah/gsyah/201501/t3155854.s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8%B5%A4%E5%A3%81%E8%B5%8B
8.
https://mirror.xyz/0xb832b1220faCcA52483ffCd0696a2aa7f174F1A6/alAhlKFhHlLerTodZpycsZKa9JrC3vAmY5FvCRH5XM8
9.
https://www.zgqkk.com/lwxs/wx/3162.html
10.
https://m.fx361.com/news/2022/0526/10401632.html

公元107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彻底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坛新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黄州。在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赤壁赋》。

《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代表作。这篇赋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赋中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01

从乐到悲:情感的起伏

赋的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江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与友人饮酒赋诗,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心情舒畅愉悦。然而,随着洞箫声的响起,气氛陡然转变:“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哀婉的箫声引发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02

哲学思考:变化与永恒

面对浩瀚的江景,苏轼提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的流逝与月的盈亏,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变与不变。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又都是永恒的。这种辩证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03

精神解脱:心与理的平衡

在赋的最后,苏轼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化解了内心的矛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认识到,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通过融入自然、领悟大道,可以实现精神的永恒。这种对“心”与“理”平衡的追求,正是苏轼在逆境中寻求解脱的关键。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尤其是《赤壁赋》,展现了他从政治挫折中实现精神超越的心路历程。他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顺应自然与佛家的解脱超脱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帮助他度过了人生低谷,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苏轼的《赤壁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既要正视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关注物质生活,更要追求精神自由。正如苏轼在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大自然的馈赠是无穷的,而内心的豁达与智慧,更是我们应对人生挑战的不竭源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