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鼠口夺粮”:贵州农田鼠害防治创新实践
科技助力“鼠口夺粮”:贵州农田鼠害防治创新实践
鼠害之殇:贵州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贵州省的广袤田野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进行。这场战争的对手,不是人类,而是看似渺小却危害巨大的老鼠。据统计,贵州省常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高达800万亩,主要鼠种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如果不及时防治,每年将造成约15万吨粮食损失,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科技赋能:创新技术助力鼠害防治
面对严峻的鼠害形势,贵州省不断创新防治手段,将科技力量融入鼠害防治工作中。
在毕节市大方县,一套智能鼠害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全天候运转。这套系统由四面捕鼠通道、信息采集模块、诱剂模块、中控模块、供电模块、自动释放模块六大部分组成。通过红外及高清摄像头技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鼠害活动规律,并以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智能鼠害监测大数据监管平台。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物联网技术的监测系统,不仅减少了传统监测的人力成本,更提高了鼠情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除了智能监测,贵州省还大力推广TBS(捕鼠器+围栏)灭鼠技术和毒饵站灭鼠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国际公认的无害化控鼠技术,具有易操作、防效好、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其中,TBS技术更是创新性地利用鼠类的行为特点,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农田害鼠,实现了在不使用杀鼠剂的情况下有效防治鼠害。
成效显著:从数据看贵州鼠害防治成果
经过持续不断的防治努力,贵州省鼠害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贵州的鼠密度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下降到如今的3%到5%。2021年,全省农田鼠害防治面积达到632.70万亩,防治率为79.39%。从1996年到2021年的26年间,全省累计农田鼠害防治面积为15349.45万亩,年均防治面积590.36万亩,累计挽回粮食损失达193.53万吨,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2.63公斤。
贵州省在鼠害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农业生产安全,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鼠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这场“鼠口夺粮”的战役,正在科技的助力下取得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