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出手整治AI“魔改”视频:既要创新也要守法
广电总局出手整治AI“魔改”视频:既要创新也要守法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AI“魔改”视频管理的提示》,针对近期泛滥的AI“魔改”视频现象提出明确治理要求。这些视频不仅破坏了经典文化的内涵,还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广电总局强调,相关平台需立即整改并反馈处理结果,以保护文化价值和维护法律秩序。
AI“魔改”视频乱象频发
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一些经典影视剧被“魔改”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版本。比如,《甄嬛传》被改成枪战片,嬛嬛娘娘手持机枪扫射;《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上演武打戏码;甚至连《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都骑上了摩托车。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虽然博取了眼球,却严重扭曲了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广电总局重拳出击
面对AI“魔改”视频的泛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进行排查清理,并于12月10日前反馈工作情况。具体措施包括:
- 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
- 对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进行自查
- 对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
- 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涉嫌多重侵权
AI“魔改”视频不仅违背了原著精神,还涉及多重法律风险。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指出,这类视频主要存在两方面的法律问题:
著作权侵权:未经原作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AI技术对影视作品进行改编,侵犯了原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改编权。
肖像权侵权:使用演员肖像进行AI合成,可能侵犯演员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此外,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短视频平台明知或应知所链接的作品侵权,即使采取了提示措施,仍需承担一定的共同侵权责任。
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AI“魔改”视频的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迭代迅速: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成和传播更加便捷,且隐蔽性更强,给监管工作带来难度。
法律界定模糊:如何界定AI“魔改”视频的侵权范围,如何确定侵权者的责任,这些问题仍缺乏明确的法律标准。
平台责任界定:平台在AI“魔改”内容传播中的责任边界尚不清晰,需要进一步明确。
多方共治是关键
治理AI“魔改”视频乱象,需要政府、平台、技术提供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内容创作的法律边界,加大执法力度。
平台层面: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识别违规内容,建立违规样本库,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
社会层面:加强公众教育,提升网民的版权意识和文化素养,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
技术层面:推动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相平衡,开发更加精准的AI内容识别技术。
AI技术的发展为内容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营造一个既鼓励创新又保护文化传承的健康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