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摆拍视频乱象整治:法规严打虚假剧情
春节摆拍视频乱象整治:法规严打虚假剧情
2025年春节期间,一则名为“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的短视频引发全网热议。视频中,一位女大学生在睡梦中被相亲对象惊醒,场景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看似真实的场景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摆拍。在舆论压力下,视频发布者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虚拟演绎”,并标注“仅供娱乐”。
这起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的摆拍现象屡见不鲜,从“云南大理8岁男孩被老师暴打跳楼”到“凉山孟阳”系列虚假视频,这些精心设计的虚假内容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甚至触犯法律。
为整治这一乱象,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法规。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包括摆拍造谣在内的违规行为。2025年春节前夕,中央网信办再次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虚假信息、低俗恶俗等问题,为节日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根据《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所有含有虚构情节或剧情演绎的内容,必须以显著方式标注“虚构”或“演绎”标签。这一规定旨在避免用户误将虚构内容当作真实事件,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违反规定者,轻则面临内容下架,重则可能被永久封号。
平台也在积极行动。抖音作为最大的短视频平台之一,率先实施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于达到一定热度或被举报的视频,平台会立即启动核实程序,联系当事人或当地媒体进行调查。在结论明确前,相关视频将暂停推荐。同时,抖音还建立了违规样本库,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监测效率。
然而,治理摆拍视频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虚假内容的识别难度较大,尤其是那些制作精良、细节逼真的摆拍视频。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而误将虚构内容当作新闻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
要从根本上解决摆拍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平台应继续完善审核机制,提升技术手段;媒体应加强信息核实,避免误报;公众则需提高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损害公众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各方携手,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