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霞霞探秘西安城墙与大雁塔的历史沿革
跟着霞霞探秘西安城墙与大雁塔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古都西安,我是你们的导游霞霞。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探寻两座见证了西安千年沧桑的古老建筑——西安城墙和大雁塔。这两座建筑,一为军事防御之要塞,一为文化交流之象征,共同诉说着这座千年古都的辉煌历史。”
西安城墙:六百年的风雨沧桑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西安城墙。这座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城垣建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隋炀帝时期,又在外郭城建造了城墙,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他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后又分别恢复原名长安县、万年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现仍保存完好。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单中唯一的古代城垣建筑。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西安城墙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大雁塔:玄奘西行的见证
“离开城墙,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大雁塔。这座七层方形佛塔,不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象征。”
“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为了保管从印度带回来的数百部梵本佛经,玄奘在大慈恩寺西院主持修建一座西域风格的藏经塔,初称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称为雁塔,最终与荐福寺内的小雁塔相区别而被改称为大雁塔。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
“初建塔身为五层外砖内土结构,武周长安年间时,塔身已经因砖缝之间长满杂草而毁坏,武则天和王公们遂于长安年间捐资,将原塔拆除之后改建七层方形楼阁式塔,大历年间被改建为十层,后毁于战火,此后再次被改建为七层关于当时的大雁塔的层数一直存有争议,有说法称该塔在当时被改建至10层,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才最终改建为7层,但在天宝三年的唐诗中也有7层的记述。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曾再加以维修,大雁塔此时基本定型。时至北宋时期慈恩寺仅剩大雁塔,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内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专门对大雁塔进行修葺,塔内各层被重新安装阶梯,并且在唐代塔身外再加砌厚度六十公分之包层。清朝康熙年间时,大雁塔开始出现倾斜,直至1996年时倾斜程度甚至达到1米左右,此后经过保护才有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得到了专门保护。1963年,大雁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时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的北部,为楼阁式的方形砖塔,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整座塔算上塔座的高度共计64.1米。塔座高约4.2米,南北宽约48.8米,塔身的最下层边长25米,以上各层逐渐收分,呈棱锥状。每层交界处均有仿照木结构的形式砌筑的枋、栏额、斗拱和砖柱。每层内有开间,第一层和第二层每面均有10根隐柱,每层塔室均分为9间;第三层和第四层每面共有8根隐柱,每层塔室均分为7间;第五层至第七层每面共有6根隐柱,每层塔室均分为5间,各塔室内均绘有壁画,主要内容为玄奘西行取经的经过。第一层的四面均有石门,门楣上有阴刻佛像和天王像。每层4面均开有一个砖券拱门,塔室内部设有可供登塔的阶梯,共248阶。底层四面券门上均有青石质地的门楣和门框,上方刻有线刻佛像,其中西门楣上刻有阿弥陀佛说法图。”
“塔底层南门外两侧的砖龛中各有一块石碑,其中一块为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玄奘所翻译的经书撰写的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为唐高宗李治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均为褚遂良所写,保存较为完整,字迹清晰。碑额上刻有蟠螭,侧面刻有卷叶蔓草,碑座上刻有天人舞乐的图案。”
从古至今:文化传承与保护
“如今,西安城墙和大雁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西安的文化名片。城墙上的自行车道、夜晚的灯光秀,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新生。而大雁塔周边的大唐不夜城、音乐喷泉等现代设施,也让游客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享受到现代都市的繁华。”
“为了保护这两处珍贵的文化遗产,西安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城墙的修缮工作持续进行,大雁塔的倾斜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两处景点都配备了专业的讲解团队,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站在城墙之上,俯瞰这座千年古都,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登上大雁塔,遥想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艰辛历程。这两座建筑,不仅是西安的地标,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
“好了,各位游客,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你们在西安的旅程愉快,也欢迎你们再次光临。如果你们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不妨联系我(13227851368),我会为你们提供更深入的讲解和更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