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千年沧桑的秘密
寿县古城墙:千年沧桑的秘密
寿县古城墙,这座屹立了900多年的宋代古城墙,不仅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功能的古城墙。它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兴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千年沧桑,见证历史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历经900多年沧桑。城墙周长7147米,高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有四门,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各有瓮城。其中,东门宾阳门是古城接受第一缕阳光的地方,也是古代供官员与来使进出的城门。
城墙采用特大青砖,砖石缝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填灌。城墙外侧壁脚处加筑护城石堤,城涵上建有月坝,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功能。这种独特的“土坡战城式城墙”设计,使得守城将士能迅速登城防御。寿县本地土质松软,不适合建城,这些土都是从河南用粮食交换,经过几百公里,一车一车拉到本地。
独特设计,巧夺天工
寿县古城墙的建筑特色令人称道。城墙外侧壁脚处特设一道高3米、宽8米的护城石堤,这是明代寿州御史杨瞻创建的泊岸,内口与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这种设计不仅加固了城基,还有效抵御了洪水的冲击。
城涵(水关)上建筑的月坝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这种设计既能防止外水倒灌,又能在洪水季节自行关闭涵闸,保护城内安全。1991年,古城墙成功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充分展现了其防洪功能。
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2007年,寿县启动古城墙环境整治工作,投资3亿元,对7147米的宋代古城墙进行修复。但由于资金短缺,古城内文物保护仍面临挑战。据统计,古城内有近13万人口,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香港,给古城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寿县通过搬迁等方式缓解人口压力,古城墙的修缮工作也基本告一段落。但古城内仍有三百余处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保护,这座千年古城的未来之路仍需持续关注。
文化传承,历久弥新
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之一,寿县古城墙见证了淝水之战等历史事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曾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
如今,寿县古城墙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提醒着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