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一杯”摆拍事件暴露短视频乱象:信任危机如何破?
“猫一杯”摆拍事件暴露短视频乱象:信任危机如何破?
“猫一杯”摆拍事件引发全网关注,2小时内掉粉10万,这一事件再次将短视频摆拍乱象推上风口浪尖。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53亿,摆拍现象日益频发,不仅误导公众,还严重损害了网络生态。
摆拍乱象:危害社会认知与价值观
短视频摆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动。从视频脚本、人设、场景到后期制作,每一步都有专业人员精心设计,通过编造冲突感强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这些摆拍内容往往以生活痛点和社会热点为主题,过度编造不仅会引起争议,还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摆拍内容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在商业化、娱乐化大潮推动下,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为了获取流量,不惜利用虚假人设、场景、情节和道具进行摆拍。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治理困境:识别难、监管难
面对短视频摆拍乱象,相关部门和平台并非无所作为。中央网信办已启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包括摆拍在内的不实信息。抖音等平台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要求摆拍内容必须做标识,否则将按违规处理。
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识别难度大。抖音副总裁李亮坦言:“怎么识别摆拍是治理难点,一些媒体有时也会误把段子当作新闻来报道。”平台虽然建立了“技术+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内容,仍难以做到全面高效甄别。
其次是监管难度高。短视频制作周期短、数量庞大,平台在审核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虽然可以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等措施,但与摆拍带来的高流量收益相比,这些惩罚力度显得微不足道。
多方共治: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要根治短视频摆拍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应加强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网络短视频创作主体的责任,加大对传递错误观念、刻意制造争议、煽动公众情绪摆拍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
其次,短视频创作主体应坚守创作底线,加强短视频拍摄内容的创新与提升,遵循正确价值导向,从而产出和传播优质的短视频。还要明确合理摆拍的边界,在虚构情节和剧情演绎中注明“虚构演绎,谨慎识别”“创意作品”等标识,帮助观众识别。
再次,相关短视频平台需要建立健全短视频摆拍的审核和标注机制,完善短视频发布、推流的标准,对虚假演绎短视频的内容认真审核,以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最后,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培养其甄别判断能力,并鼓励其举报违法违规和低俗短视频,让其参与到对短视频的内容监管中。
“猫一杯”事件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为了引流吸粉而违反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素养、抵制虚假,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