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春饼,品味千年文化传承
立春吃春饼,品味千年文化传承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人们用春饼迎接春天的到来。这道传统美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春饼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春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的“五辛盘”。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包含大蒜、小蒜、韭菜、芸苔(油菜)和胡荽(香菜)等辛味蔬菜。这些食材不仅有助于发散五脏之气,还寓含着古人对健康的祈愿。
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表明春盘在唐代已成为立春时节的重要饮食习俗。到了宋代,春盘更为盛行,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清代,春饼的制作和食用达到鼎盛。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更是生动描绘了春饼的制作过程:“……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不同地区的春饼特色
春饼在中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制作方法。北方春饼以薄饼为主,常卷食蔬菜和肉类。制作时,将面粉用开水烫过,揉成光滑面团后,分成小剂子,擀成薄片,每张涂油后叠放,再擀大,最后蒸制而成。食用时,可搭配甜面酱、土豆丝、绿豆芽、火腿丝、蛋饼丝、葱丝、黄瓜条等食材。
闽南地区的春饼(润饼)则更为讲究。晋江润饼有两种味道:咸味和甜味。咸味润饼在清明时制作,包裹葱、蒜、豆干、豌豆、胡萝卜、五花肉、海蛎煎、高丽菜、米粉丝等十种食材,寓意“十全十美”;甜味润饼则在春节时制作,在润饼皮内涂抹麦芽糖,包上加糖的花生末。闽南春饼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将精面粉掺盐水,反复搅打成湿面团,再在烧柴火的平锅上烙制成纸一般的薄饼。
泉州春饼(拭饼)则注重“卷”的动作,体现了人与食物的互动。泉州春饼的配菜丰富,包括胡萝卜丝、豆芽、高丽菜、冬笋、香菇、荷兰豆、香菜、豆干、鸡蛋丝、猪肉丝、虾仁、海蛎子、梭子蟹肉和鱼丸等。其中,花生仁、浒苔和芫荽是“灵魂”配料。
现代创新春饼的制作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饼的制作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现代春饼制作简化了传统工艺,如使用饺子皮代替面皮。具体步骤如下:
- 准备300克面粉,加入3克盐,用100克开水和100克凉水和面,揉成光滑面团后醒发30分钟。
- 醒发好的面团分成18个均匀剂子,揉搓团圆后在面板上喷油,再往面剂上喷点油,盖上保鲜膜醒面30分钟。
- 调制油酥:碗中放入大半饭勺的白面,倒入一大饭勺的熟油,搅拌成酸奶状备用。
- 醒好的面剂沾满面粉后擀成均匀大小的圆皮,尽量擀得大而薄,然后在面板上涮上油酥,放上圆皮,再涮一层油酥,重复叠放6个圆皮。
- 用手压一压,捏一捏边缘,用擀面杖从中间往四周压,翻面再擀,把饼擀到约25厘米大小。
- 平底锅中无需放油,把饼放入锅中,中大火烙至定型并起鼓透明后翻面,烙好后起一张饼折叠放入盘中,按照同样方法烙第二锅和第三锅。
春饼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制作方法上,还体现在食材搭配上。除了传统的蔬菜和肉类,还可以加入海鲜等其他食材。例如,可以将猪肉丝与黄瓜、胡萝卜丝搭配,或者将虾仁与韭菜、鸡蛋丝混合。这些创新让春饼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烹饪技巧。
春饼作为中国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立春时节的应节食品,更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从古代的“五辛盘”到现代的创新春饼,这道美食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品尝春饼,感受春天的气息,品味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