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气候变化:从暖湿化趋势到生态影响
西藏气候变化:从暖湿化趋势到生态影响
2019年6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雪域高原上演:拉萨首次入夏。根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当月拉萨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达到了我国气候季节划分的夏季标准。这一突破性事件不仅刷新了自1955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纪录,更成为西藏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新研究揭示:西藏正向暖湿型气候转变
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近6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显示,青藏高原整体呈现出显著的暖湿化趋势,但这一变化在不同区域和季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从时间序列来看,青藏高原的年均地表温度、降水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暖湿指数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增长最为明显,随后两个十年的变化相对缓和。
空间分布上,暖湿指数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半湿润区和东部半干旱区,暖湿指数显著增加;而在湿润区,暖湿指数则呈现减少趋势。这一发现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吻合,表明青藏高原的相对干旱地区正在经历变暖变湿的过程,而相对湿润地区则呈现出变暖变干的趋势。
季节变化方面,尽管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在气候学上数值最小,但冬季却是经历最显著暖湿化的季节。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季节性不对称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物群落的长期监测,揭示了气候变暖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较湿润的高寒湿地中,植物更倾向于将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比(η)增加了17%。而在土壤水分较低的高寒草甸和干旱的高寒草原中,植物则更倾向于将生物量分配到地下,η值分别降低了26%和48%。这一变化趋势主要由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生长偏好驱动,而非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变化所致。
科技创新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西藏气象部门积极创新,构建了完善的地空天立体综合气象监测系统。目前,全区已建成12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5个L波段探空站升级为北斗探空站,并新建4个北斗探空站。其中,世界海拔最高的北斗探空站班戈站已建成启用,阿里国家大气本底站也投入业务试运行。
在科技创新方面,西藏气象局积极推进智能网格集约化业务流程改造,建立了多时效客观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研发了雷暴、短时强降水短期智能网格产品,并研制了多时间尺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网格预警产品。2024年,西藏气象局立项各类气象科研项目26个,研发经费达778.64万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现突破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西藏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202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利用大型无人机在青藏高原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截至目前,已开展云降水观测和增雨(雪)试验22次,总飞行时长达67小时,催化时长超25小时。
大型无人机展现出高效灵活、飞行升限高、续航和载荷能力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受地形限制较小且响应任务需求迅速。试验团队骨干、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研究员常祎表示,通过试验,团队一方面了解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云降水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估表明,在冰川地区开展增雨(雪)作业潜力很大;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在青藏高原利用飞机开展人工增雨(雪)的技术水平,推进形成适用于高原的作业技术,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在高原地区发挥效益。
西藏气候变化的全球意义
作为“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西藏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放大器。因此,研究西藏气候变化不仅关乎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更对全球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正如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蒲强所说:“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这里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对西藏气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