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伦大学研究揭示:性取向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杜伦大学研究揭示:性取向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性取向是人类复杂的生命现象之一,长期以来,关于性取向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的争论一直存在。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性取向的成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英国杜伦大学心理学家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在2020年发表的综述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性取向形成的复杂机制。
研究框架:多维度解析性取向成因
Cook教授的研究从四个维度探讨性取向的成因:基因、激素、非社会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全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性取向的形成过程。
基因因素:影响但非决定因素
在基因层面,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cott L Hershberger在1997年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人是同性恋,另一位也是同性恋的概率仅为20-25%。这一发现表明,即使拥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性取向也可能不同,说明基因并非性取向的唯一决定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的性取向一致率高于异卵双胞胎,平均而言,24%的同卵双胞胎和15%的异卵双胞胎具有一致的性取向。这说明基因确实是性取向成因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Cook教授综合分析后指出,同性恋的产生因素中有32%来自于基因差异。分子遗传学研究也为此提供了佐证。美国芝加哥大学的Alan R. Sanders教授团队在2017年的研究中发现,第8、13、14号染色体上的差异与性取向相关。这些发现表明,性取向并非由单一基因控制,而是涉及多个基因的复杂作用。
激素因素:关键发育期的影响
激素水平,特别是雄激素,对性取向的影响在研究中得到了证实。Cook教授指出,在胎儿发育期,特别是在母体子宫内的关键时期,激素水平对大脑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进而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研究表明,雄激素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大脑对性吸引和性行为的反应。非典型水平的雄激素可能导致大脑对性别对象产生不同的性倾向,从而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环境因素:社会影响的局限性
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研究探讨了家庭环境、抚养方式等对性取向的影响。虽然有研究指出,某些家庭环境特征(如父母关系、出生顺序等)与性取向存在关联,但目前并没有实质性证据表明这些因素能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性取向认同与性取向本身有所不同。性取向认同可能在人生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受到精神治疗、支持团体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性取向本身并非一种选择,而是由遗传、激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杜伦大学的这项研究揭示了性取向形成的复杂性。性取向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基因、激素、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性取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性取向的人群时,应保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性取向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尊重每个人的性取向选择,摒弃偏见和歧视,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通过科学的视角看待性取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