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东:让擒拿格斗展现中国传统武术魅力
李印东:让擒拿格斗展现中国传统武术魅力
“真正的传统武术不是花架子,而是具有实战价值的技击艺术。”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教授李印东如是说。作为武术散打国际A级裁判、中央警备局八局培训中心特聘专家,李印东不仅在武术教学领域深耕多年,更在武术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他致力于将传统武术精华融入现代技击训练,以期让中华武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擒拿格斗的历史传承
擒拿格斗,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据《黄帝内经》和《周易拳经》等古籍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擒拿技术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斗体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擒拿格斗在秦汉之际逐渐兴盛,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以太极拳擒拿手和少林武术擒拿手为代表的两大体系。
李印东指出,擒拿格斗的核心在于利用人体关节、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点,通过杠杆原理和经络学说,采用反关节动作和集中力量攻击对方薄弱之处,使其产生无法抗拒的疼痛反应,从而达到控制对手的目的。这种技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智慧,更展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和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现代应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在现代,擒拿格斗已经从单纯的武术技击发展成为一项兼具实战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运动。它不仅被列为国家武术比赛项目,更被广泛应用于军警格斗体系中。李印东认为,传统武术的精华在于其独特的技击理念和文化内涵,而现代技击则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中国传统武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实战应用中,擒拿格斗强调“攻中有防,防中带攻”的综合技术体系。李印东解释道:“在真实的搏斗中,擒拿格斗技术并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踢、打、摔、拿等多种技术。关键是要掌握好距离感和时机,做到‘远踢、近打、贴身摔拿’。”
文化传承:让武术成为中国的名片
李印东强调,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更应成为代表中国的一种符号,一张代表着中国的名片。这需要所有武术人特别是传统武术人的无私奉献。我们很多的学员学会了擒拿的基本动作,但却感觉似乎作用不大,这很正常,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实战当中敌我双方都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武者活学活用,灵活多变,这是一个体系,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糅合,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李印东和他的团队正在积极研发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武术人才。他们希望通过2到3年的系统训练,让学员们能够真正掌握传统武术的精髓,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
“我们正在挖掘研究整理,可以融入传统武学精髓的训练模式,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像中央八局的培训,我们就是采取实战的方式进行训练,这没有什么,练就是为了战,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且部队的学员不允许我们循序渐进,我们只能用速成的方式。”李印东表示。
结语
在李印东看来,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保持其文化内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正如他在《武道神艺——中国武术》一书中所言:“武术不仅是技击之道,更是修身养性、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相信在李印东等武术传承者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武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