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污水处理的生态奇迹
南谯区:污水处理的生态奇迹
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一系列水生态保护措施,南谯区不仅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还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污水处理方面,扩建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提高了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入河污染排放,使得城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技术创新:污水处理的“南谯模式”
南谯区在污水处理方面的一大亮点是技术创新。该区采用PPP模式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总规模4750吨/日,服务人口3.47万人。项目运用AAO+MBR(强化脱氮除磷)和CWT智能一体化设备(适用于小规模处理)两种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如河道补水、灌溉等)。
在污泥处理方面,南谯区采用集中脱水焚烧的方式,将含水率控制在60%以下,实现减量化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系统治理:构建五大体系
南谯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局限于污水处理,而是构建了涵盖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水文化的五大体系。
在水安全保障方面,南谯区加快实施城区骨干河道防洪除涝工程,逐渐完善主城区保护圈,加强圩区防洪排涝建设,致力构建高效完善的防洪除涝安全体系。同时,建立以区长为指挥长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做好洪涝灾害事件预警与处置工作。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南谯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河流绿色生态廊道,扩张城市绿色生态空间。通过加强对境内中小河流、沟道的综合治理,在沟岸两侧增设生态护坡、植树种草,建造水源生态林、护坡林、护堤林,综合防治水土流失。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南谯区按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通过扩建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入河污染排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及城区垃圾处理能力。
在水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南谯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按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求,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在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方面,南谯区以现代景观水利的理念和现代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段去建设和改造水利工程,实现水利与园林、治水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的有机结合,展现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
特色做法:PPP模式与智慧监管
南谯区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另一大特色是创新管理模式。该区采用PPP模式推进污水处理项目,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效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运营效率,还降低了政府财政负担。
此外,南谯区还建立了智慧监管系统,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强化污染源排查与整改。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环境监管效率和准确性。
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南谯区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2022年全市2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75%。2023年滁河、襄河国控断面水质连续六年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经验借鉴:南谯模式的推广价值
南谯区在污水处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其技术创新、系统治理和管理模式创新,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特别是在PPP模式的应用和智慧监管系统的建设方面,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南谯区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和创新管理,完全可以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这种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