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世俗心理活动
清明祭祀: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世俗心理活动
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活动,更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心理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仪式感能够帮助人们以更好的方式表达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平衡,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今天,是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
在清明节到来之间,许多人就已经开始准备一些祭奠活动了。无论是父母还是亲人,或者好朋友,有些学校和组织、企业等,还会组织祭扫烈士墓的活动,以表达那漫长且痛苦的思念。因此,一些必不可少的纪念活动慢慢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内在思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朱子家训·朱子家礼》中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仪式感,能够帮助幸存者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让活着的人能够融入现实世界,并学会接受,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平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今后的生活。
人们在体验悲伤和失落的情感时,展示了人类的生命力和善良。
悲伤是人类经历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这个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感知到亲人的离开已经对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情感无法避免,而且,会陷入长期的难过之中在。
通过祭祀活动,悲痛的情感可以在众人的共同作用下得到缓解,这是个约束人性力量的过程。悲伤的心理也使得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会开始珍惜当下现存的关系。
其实,祭奠仪式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涉及多种情感,悲伤失落和善良都在其中。这种仪式感能够改变那些活着的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为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人生的平衡。
古代先民在祭祀活动中祈祷风调雨顺,可以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形式。
鲁迅先生在小说《祥林嫂》中,对于祥林嫂因捐了门槛,依旧不允许被参加祭祀活动,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祥林嫂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从这一侧面证明了中国人对于祭祀的敬畏和重视。
有研究认为,亲人的逝去会引发自然的悲恸。因此,祭祀活动可能具有情感宣泄,舒缓减压的作用。
西方有句谚语:“当无法用语言表达时,请举行仪式。”
仪式是象征性的活动,它帮助我们表达对生命中最重要事件的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在祭祀活动中,丧亲者可以从中获得他人的支持、理解、爱和同情,这会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哀伤之旅中去健康地应对丧亲之痛,并去寻找和建立新的生活意义。
(日本电影《入殓师》剧照)
美国哀伤学者及教育家沃佛尔特博士认为,办好祭祀活动对丧亲者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
1.面对死亡的现实。让我们面对和直视死亡的真实性,是哀伤疗愈的第一步。
2.宣泄痛苦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痛苦感受,这对哀伤疗愈是有益的。
3.记住逝者。有益于证实我们对逝者价值的肯定,能够更好地重新安置逝者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4.建立新的自我身份认知。有机会向亲人表达:希望您知道我们仍然关爱您。
5.寻找意义。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6.寻求和提供帮助。这是一种社会支持活动,让丧亲者知道他们并不孤独。
心理学家根纳普认为,仪式在处理哀伤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威力。仪式可以同时对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产生作用。
近代哀伤研究显示,哀伤疗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去经历哀伤,去亲身体验哀伤痛苦,并在痛苦的体验中适应哀伤。
有些哀伤也许会伴随终身,因为它与我们对逝者的爱相关。但通过对丧亲事件的适应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十分艰难和痛苦,丧亲者终将可以走下去,一点点达到一种痛而不苦的境界,可以与哀伤和平共处,并从对逝者的怀念中感到温暖和鼓舞,对生命和未来重燃热情和希望。
199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和道克博士在《男儿不流泪,女儿泪长流》一书中提出,男女哀伤是有所不同的。女性较多表现出来的哀伤反应是“直觉型哀伤”,而男性较多表现出来的哀伤反应是“工具型哀伤”,当两种反应同现于一体时则称为“混合哀伤”。
直觉型哀伤倾向于追随直接的感觉去感受和表现哀伤,工具型哀伤则倾向于去思考、认知哀伤和做具体的相关事情。
女性在悲痛时会公开流泪,而男性会努力克制;女性倾向于向他人表述自己的悲伤,男性倾向于把悲伤深藏于心;女性会向外界求助而不介意被视为弱者,男性则倾向于回避外界帮助,不愿被社会视为弱者。
女性用大量语言疏解哀伤压力,男性用沉默做事来回避哀伤;女性的哀伤情绪起伏及冲动更明显。女性在哀伤时往往会出现性冷淡,男性对性生活会依然保持积极态度。
心理学家建议以下几种哀悼形式,已帮助我们疗愈哀伤,获得生命的力量:
1、持续性仪式:强调丧亲者正处于伤痛之中,逝者依然被铭记;
2、转化仪式:心理治疗中通过转化性的仪式,让哀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和解仪式:这是一种要求给予原谅的仪式;
4、肯定仪式:通常是和解仪式的补充,确认收到了遗赠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