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车朽索”:从古代谏言到现代警示
“奔车朽索”:从古代谏言到现代警示
“奔车朽索”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名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篇著名的奏章中,魏征写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这句话不仅体现了魏征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洞见,也成为了后世警示人们居安思危的经典名言。
魏征与《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580-643),字玄成,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后归降唐朝,最终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臣。魏征以直言进谏著称,多次向太宗提出宝贵建议,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当时唐朝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然而,魏征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种繁荣背后,也潜藏着一些危机。他以“十思”为主要内容,劝谏太宗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为一时的安定而放松戒备。
“奔车朽索”的本意与深意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奔车朽索”来形容国家治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腐朽的绳索驾驭飞驰的马车,显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魏征以此比喻国家治理中如果忽视潜在风险,就会像用朽索驾驭奔车一样,随时可能酿成大祸。
这个比喻之所以生动有力,是因为它抓住了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奔车”代表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二是“朽索”象征着潜在的隐患。两者结合,形象地展现了在快速发展中忽视风险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当代的警示意义
“奔车朽索”的警示意义,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潜在风险。
以金融领域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种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然而,一些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就像“奔车朽索”一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过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宽松的信贷政策,最终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大衰退。
再比如,在科技发展领域,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伦理、安全等方面的担忧。如果不对这些技术进行适当的监管和引导,就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结语
“奔车朽索”这个成语,从古至今都在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无论是国家治理、经济发展,还是科技进步,都需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和谨慎。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只有时刻保持警醒,及时应对各种风险,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