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车朽索”: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
“奔车朽索”: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这句振聋发聩的警示,出自唐代名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贞观十一年(637年),面对唐太宗逐渐滋生的奢靡之风,魏征以这篇奏疏,为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敲响了警钟。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呈给唐太宗的奏章,其核心在于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此时的唐太宗,已不再是从前那位励精图治的开国君主。随着国力强盛,他开始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深感忧虑,于是上疏进谏。
在这篇奏疏中,魏征用“奔车朽索”这一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国家治理的根本之道。他指出,如果国家治理不重视根本,就如同用腐朽的绳索驾驭飞驰的马车,危险就在眼前。这个比喻源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形象地描绘了危险的情境,警示唐太宗要时刻保持警醒。
魏征进一步阐述道:“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他提醒唐太宗,历代君主在创业之初都能兢兢业业,但一旦功成名就,往往容易懈怠,最终导致国家衰败。因此,必须始终保持警惕,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唐太宗展现了一位明君应有的气度。他不仅没有怪罪魏征,反而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读完《谏太宗十思疏》后,感叹道:“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还常常引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显示出对魏征谏言的深刻认同。
魏征的这次进谏,对唐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及时调整政策,重新重视民生,遏制了奢靡之风的蔓延。这种君臣之间的良性互动,为“贞观之治”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奔车朽索”的警示,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现实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当成功和繁荣来临时,人们往往容易忘乎所以,忽视潜在的风险。魏征的谏言提醒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关注事物发展的根本,才能避免危机,实现长治久安。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这句跨越千年的警示,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它不仅是对古代帝王的劝诫,更是对现代人的一声警钟: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忘记根本,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