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军户制度是什么样的?有何利弊之处?
明朝时期的军户制度是什么样的?有何利弊之处?
明朝的军户制度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土地分配与兵役义务相结合,既体现了制度设计的巧妙,也暴露出诸多历史局限。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利弊得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国以来,正式确立了“军户”制度。根据这一制度的要求,一旦有家庭被编为军户,即必须世世代代参军而不得从事其他职业。同时,朝廷给军户分配土地,让他们战时作战,休时耕地,同时允许他们用服兵役来抵消赋税劳役。
这个军户制度说白了就是相当于隋唐时期均田制度和府兵制度的结合体,而里面的军户就相当于担负着国防和治安等双重义务的自耕农。在当时那个人民四处逃窜、地广人稀的背景下,这种制度还是十分适用的,也是受到广大军户的欢迎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达官贵戚数量的增多,土地兼并也越来越严重,平均分配到每个军户手中的土地就越来越少,这个军户制度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而且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稳定,军户制的弊端也逐渐被暴露出来。比如由于士兵们常年耕种,缺少训练,一旦遇到一些突发的战事,作战能力极其低下。
此外,军户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降低,基本上沦为了贱民,普通的民户都瞧不上这些军户的人。军户和卫所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沦为了更具压迫性的人身依附关系。
到了明朝末年,军户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社会隐患。张献忠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都出身于军户,这从侧面反映了军户制度的衰败。
由于明朝将大量的罪犯发配去从军,进而导致军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大量降低,“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思想成为了主流。有大批罪犯和流氓所组成的军队,都具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战外敌是显得十分软弱,欺负平民是又显得异常的勇猛。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的武官还要受到文官的制约,完全沦为了文官集团的打手,如此种种加重了明末军队战斗力的孱弱,也难怪会被总人口不多的清军给横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