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象变化教你精准中医调理
舌象变化教你精准中医调理
“医生,我最近总是口苦、便血,还经常咳嗽,痰多且白,这是怎么回事?”一位患者焦急地询问着。医生仔细观察了他的舌头,发现舌中薄白苔面积较窄,两边舌色偏红,沉思片刻后,便开出了精准的药方。这神奇的诊断方法,就是中医独特的舌诊。
舌诊: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之首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这种诊断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而《敖氏伤寒金镜录》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舌诊的著作。后经杜本增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舌诊体系。
舌诊的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
舌面胃经划分部位图舌诊(Tongue Diagnosis),诊断学名词,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舌面脏腑分布规律图
1.2 文献溯源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常舌象中医舌诊的关键典籍是《敖氏伤寒金镜录》,王叔和生物医药(武汉)有限公司将相关的关键内容整理如下:
《敖氏伤寒金镜录》始于敖氏(敖氏的名字与生平无文献可考),本书原来只有十二个舌苔图,后经杜本增补为三十六图。
杜本(1276-1350年),字伯原,号清碧,江西清江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曾以南人处士被元朝征授翰林待制训奉大夫,人称杜学士。
他曾在武夷作幕僚,与朱丹溪交谊甚深。明·汪机《外科理例》中有杜清碧患脑疽,丹溪为之诊视的记载。
中医舌诊虽在《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里已有记述,后又有《千金方》的《舌论》、《明理论》的《舌上胎》等篇,但从其形式和内容来说,前者只能说是舌诊的起源,而后者则可算是舌诊学的滥觞和雏形。
真正称得上舌诊学专著的,则当首推《金镜录》。它是一部前无古人,启迪后来之作。
杜清碧“抱独见之明”,第一个对舌诊在外感性疾病的辨证作用给予了充分估计,在其自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证、舌,表里汗下之,庶不致误”。他针对当时医界墨守仲景“平脉辨证”的局面,提倡凡外感疾病应以脉证舌相参来辨证施治,实际是以舌为主,结合脉证来辨证施治,从而编写了这本《金镜录》。
“辨舌用药”的舌诊法则,独树一帜,使舌诊成为一门专以舌色视病”,确立了察舌辨证,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诊断方法,在我国舌诊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金镜录》是在金元时期祖国医学“新学肇兴”,竞相立说的学术空气激荡下,在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学术观点之启示下所从事的创造性著作。
他的“专以舌色视病”、“辨舌用药”的学术理论,可与金元四家在理论上的创见相媲美。
《金镜录》不仅促进了“舌诊”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温病学说的成长,也有很大贡献。
明清两代出现的舌诊书如《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以及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的辨舌论治理论等,都是在《金镜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舌诊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舌头的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脏腑:
- 舌尖对应心肺
- 舌中对应脾胃
- 舌根对应肾
- 舌侧对应肝胆
通过观察这些区域的颜色、形态变化,可以了解相应脏腑的健康状况。例如,舌尖发红可能提示心火旺盛,舌边红可能提示肝胆有热,舌中苔厚腻可能提示脾胃湿浊。
常见舌象解读
淡白舌:舌色较淡白,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红舌:舌色鲜红,主热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舌象变化与精准调理
舌象的变化是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例如,舌苔由白转黄,可能提示热象加重;舌边红逐渐消退,可能提示肝胆郁热有所缓解。通过持续观察舌象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精准调理。
实用建议:如何通过舌象管理健康
日常观察:每天早晨起床后,用镜子观察舌象,注意舌质的颜色、舌苔的厚薄和润燥情况。
饮食调理:根据舌象调整饮食。例如,舌苔厚腻时,应避免油腻食物;舌色偏红时,可多食清淡食物。
非药物干预:通过舌刷法、含漱液等方式保持口腔清洁,配合经络导引如敲胆经、揉地筋等。
定期检查:若发现异常舌象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结合现代医学指标进行综合诊断。
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医生精准判断病情,还能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健康管理。通过观察舌象变化,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