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企业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双碳”目标下企业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气候风险管理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企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体,亟需构建全面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气候风险的双重挑战: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
气候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飓风等)对企业的实体资产造成的直接损失。例如,咖啡产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威胁。据预测,到2050年,气温上升将使拉美“咖啡带”产区减少50%。同样,中国的茶叶产业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涉及超过30万家企业。
转型风险则源于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相关政策、技术革新、社会观念变迁等因素对相关行业造成的冲击。例如,高碳排放企业可能面临政策限制和市场需求下降的压力,而低碳企业或转型成功的高碳企业则可能抓住机遇,从政策支持或市场格局变化中获得发展机会。这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状况,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前瞻性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构建企业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挑战,企业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以易方达基金为例,其通过气候风险监控系统,利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整合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指引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实现了对投资标的的全面气候风险评估。
该系统通过以下关键步骤实现风险管理:
碳排放指标监测:使用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识别并评估投资标的所涉及的气候相关风险。
投资组合碳足迹分析:开展碳足迹、加权平均碳强度等基准线分析,评估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敞口及碳绩效。
气候情景分析:开展前瞻性的气候情景分析,讨论不同气候情境下的碳价格变化以及气候灾害风险。
压力测试:定时评估不同气候情景对投资标的价值和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并对投资组合开展压力测试。
通过这些措施,易方达基金不仅解决了气候风险领域数据覆盖度和标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气候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推动了高碳排放企业的降碳转型。
实践效果与未来展望
企业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以银行业为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行动失败列为最具影响力和第二大可能的长期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制定详细的气候风险管理策略,平衡气候变化风险与机遇,不仅能够降低长期投资风险,还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企业气候风险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气候风险数据的获取和标准化程度不足,跨行业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将气候风险管理与企业核心业务深度融合等问题。未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机构和学术界的合作,共同完善气候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扩大气候相关数据来源,提高评估、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通过举办研讨会、发布研究报告等形式增加相关受众群体对气候变化、ESG的关注程度,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气候风险管理和低碳转型,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