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新旧称呼大揭秘:从岁首到新年
春节新旧称呼大揭秘:从岁首到新年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不仅让国人振奋,也让世界再次聚焦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记忆的重要节日。
从岁首到元旦:春节的古代称呼演变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名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首”。在汉武帝时期,随着《太初历》的颁布,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
隋唐时期,春节被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宋元明清各代,春节则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这一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日益丰富,从皇家的朝会典礼到民间的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形成了完整的节日体系。
“春节”名称的由来:民国时期的历法改革
“春节”这一称呼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的历法改革密切相关。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决定采用公历纪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然而,民间仍然习惯过农历新年。1913年7月,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提交报告,建议将阴历元旦改称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一建议得到批准,从1914年开始正式实行。从此,农历正月初一不再是“元旦”,而是被称为“春节”。
这一改变并非一帆风顺。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强力推行“国历”,将旧历视为“废历”。1929年春节前,山东省主席孙良诚甚至发布“禁过春节”的通令。但民间延续了上千年的过年习俗难以改变,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春节的现代意义:文化传承与国际影响
2024年春节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标志着这一节日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传统春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有密切关联。”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领域全面衔接,从口头传统到社会实践,从表演艺术到传统手工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浮动假日,进一步印证了春节的国际影响力。随着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社区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在世界许多地方,春节的庆祝活动如张贴春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当地新民俗的一部分。
今天,春节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同时不断吸收新元素,让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样板。不仅如此,春节习俗的内涵还全面紧扣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关切,毫无疑问,其优质的文化基因是指向未来的。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保护和弘扬,我们得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互鉴增添强大的底气与动力,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拥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