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黄光速教授团队研发新型驱油剂,助力胜利油田采收率提升至63.6%
四川大学黄光速教授团队研发新型驱油剂,助力胜利油田采收率提升至63.6%
在能源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中国科学家在石油开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四川大学黄光速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粘弹性颗粒驱油剂(PPG),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将采收率从60%提升至63.6%,为老油田增产开辟了新途径。
创新技术突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在胜利油田孤岛区块,一项革命性的采油技术正在创造奇迹。通过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这个已经开发近60年的老油田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据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孙焕泉介绍,这项技术将油藏采收率从60%提高到了63.6%,在某些区块甚至达到了67.4%。
这一突破性进展的核心,是一种名为粘弹性颗粒驱油剂(PPG)的新型材料。它由四川大学黄光速教授团队研发,具有独特的部分交联部分支化结构,能够在油藏中边运移边封堵大孔道,迫使驱油剂进入低渗透区,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十年磨一剑,攻克世界级难题
研发这种新型驱油剂并非易事。从2003年提出概念到2007年完成合成,黄光速教授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分子结构设计、引发体系和聚合工艺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黄光速教授回忆道。"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通过多官能团引发、控制交联度,成功制备出这种具有三维网络与高分子支化链共存结构的驱油剂。"
这一创新成果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的高度评价:"这是一种具有突出新颖性和独特创造性的新材料,为解决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的采收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产学研结合,从实验室到油田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副主任姜祖明带领团队进行了上万次实验,不断优化配方和工艺。"我们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性能,还要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姜祖明说。"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对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整个工业化制备过程体现了合成工艺简单、反应转化率高、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等特点,是突破性的进步。"
复合驱技术,实现1+1+1>3的效果
虽然PPG性能优异,但科研人员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B-PPG+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这种组合充分发挥了各组分的优势:B-PPG扩大驱油剂波及范围,表面活性剂增强洗油能力,聚合物进行流度控制。大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复合驱油体系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2.2%,比聚驱提高采收率13.6%。
保障能源安全,助力绿色开发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高了原油采收率,还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相比传统的化学驱油方法,非均相复合驱技术使用的化学剂更少,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同时,通过提高采收率,可以减少新油田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四川大学黄光速教授团队的这一创新成果,为我国老油田的持续稳产和增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成果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开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