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再卖报纸?消失的报刊亭与逝去的记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再卖报纸?消失的报刊亭与逝去的记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OPF8E005561OZI.html

当你走进一家报刊亭,问道:

“阿叔,你这里有卖杂志吗?”

报刊亭内的中年男人翻遍整个地方,从不起眼的角落里抽出来了一本两年前的《故事会》,略显尴尬地摇摇头,说:

“没有,这里基本不怎么卖书了。”

不必惊讶,这就是现在大多数报刊亭的现状——

它们的主业不再是卖报纸或书籍,而是逐渐转向售卖饮料、零食等商品。

从随处可见到逐渐消失

2013年,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为30662个,到2022年,数量锐减为0.8万个。据统计,2023年南宁市的邮政报刊亭总数为111处,分布于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西乡塘区等市区。在百度地图、腾讯地图上查询,可以查到的南宁报刊亭仅有二十多家。

《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5.70亿,同比增长7.53%;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达567.02亿元,同比增长22.33%。

数据表明,数字阅读的普及程度在逐年上升,数字阅读市场正在快速扩张。人们更喜欢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倾向于快速获取海量信息,使得传统纸质阅读的需求量显著减少,纸质报刊的销量持续下滑。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报刊亭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几何时,报刊亭是信息传播的站点。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许多报刊亭面临着生存危机,出售小吃、饮料、玩具等产品,艰难地生存着。当下,传统报刊亭的转型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城市角落的传统报刊亭

在广西大学正门口,一家邮政报刊亭位于道路的一旁,头顶标有“中国邮政“的字样,店前是中国邮政的邮箱。从外表上已经看不出是一家报刊亭,更像是小型的便利店,报刊亭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饮料,旁边的桌子放的是榨甘蔗汁的机器。报刊亭侧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少量的杂志书籍挂在那里。一个小时过去,道路两侧人来人往,到报刊亭购买书籍的只有一两个人,大部分人走进去是为了拿冰柜里的饮料。

“这里开了很久,主要还是卖饮料。”报刊亭亭主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她说,报刊亭卖的杂志以《看天下》《青年文摘》《意林》《故事会》为主,由于开在学校附近,西大附中的学生会过来买,所以平常买杂志的人比较多,但是饮品占大多数,杂志书籍还是少数。

“卖报纸已经赚不到钱了。”

朝阳广场地铁出口,一家小型报刊亭的经营者坐在正中央,他的身前放置了一台填满饮料的冰柜,墙上的篮子里凌乱地装了些香烟和小零食,右边提供手机充电桩,报刊亭内找不到任何报刊或杂志。

“我以前经常去报刊亭买报纸。”附近的一位大爷回忆,他过去在路边散步,走累了,看到街边小巷的报刊亭,会停下来买一份报纸,坐在旁边的桌椅细细品读。市民张先生怀念道:“我喜欢去报刊亭买漫画,买游戏卡,小时候的快乐很纯粹。”对于90后而言,报刊亭承载着童年的时光,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放学后在报刊亭购买杂志和漫画,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图为朝阳广场地铁站旁的一家报刊亭)


面向儿童的报刊亭,开在小学周边。报刊亭里里外外堆满了少儿类商品,如玩具、文具、零食,令人眼花缭乱。放学后的小学生围在亭子四周,互相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嬉戏玩闹着。报刊亭的老板50岁左右,身子被面前堆积的商品掩盖,漫不经心地坐在椅子上刷手机,偶尔探头看看经营的情况。

经营惨淡,收益微薄,报刊亭真的开不下去了吗?然而,总有一些报刊亭经营者想出办法,改变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报刊亭的价值。

“GoGo”台湾鸡蛋糕

“为什么会选择租报刊亭做鸡蛋糕?”

“因为很特别吧,在南宁这里很少见,也有特色。”

台湾鸡蛋糕,又称为鸡蛋饼、鸡蛋仔。“GoGo”台湾鸡蛋糕的店长是一位年轻的男性,毕业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女朋友一起经营着这家鸡蛋糕店。店长租下报刊亭时,它还是传统报刊亭的模样,有些地方变得破旧。他将报刊亭装修改造,涂漆、贴墙纸、添置设备,老旧报刊亭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制作台湾鸡蛋糕的小店。

(改造前)

(改造后)

为保证客流量,他的店都开在学校附近。原来有一家店在广西大学附近,一家店在南宁十四中附近,店长后来把西大店转让给朋友经营,专注于自己开在中学附近的店。每到夜晚,亭子里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亭身贴着小店的独特标识,上面的图案是一只抱着鸡蛋糕的小狗,桌子上放置可爱的小物件,吸引许多学生驻足购买。

(店里的菜单)
(鸡蛋糕成品)

店里有多种鸡蛋糕口味可以选择,如芝士味、芋泥味,价格在3至6块钱不等。他现在的主业是每天制作和售卖鸡蛋糕,收入来源稳定,比较多的中学生会过来购买鸡蛋糕。

“摄影+咖啡”万事屋

轻松、悠扬的爵士乐在新竹路6号大道回旋,这里开着一家名为“万事屋”的报刊亭。这家报刊亭的经营者经常在小红书平台宣传自己的报刊亭,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店主在旁边摆放了一张小桌和几张椅子,目的是能够和路过的客人坐在这里聊天。店主说,他希望能和来往的客人“交换故事”,了解不同人的经历。

店主介绍,这里曾经是一个旧式报刊亭,被人转手后成为一家水果店,后又经由他接手,装修成现在咖啡屋的样子。他一个人在经营着这个报刊亭,家里人都很支持他的选择。

“为什么会选择以一个报刊亭式的小店进行“经营”呢?”,店主回答道:“我希望以这样的经营形式再次发挥报刊亭的‘余热’,而且这样的报刊亭租金相对便宜。我一开始也是通过熟人介绍,与家人的想法一拍即合,就开了这么一家小型店铺经营。”目前,这家报刊亭的经营模式是以人物摄影为主,咖啡售卖为辅。

报刊亭一侧摆放着咖啡价目表,上面推出的都是店主自制的咖啡饮品。菜单简洁明了,店主介绍了几种咖啡的特点后,提到“平平无奇”这一款咖啡,“这款咖啡加入了苹果和其他水果的浓缩汁,再与美式咖啡组合而成,是我自己独家调制的!”店主熟练地在工作台制作咖啡,报刊亭内,水果与咖啡融合的香气弥漫开来。

店主回忆道:“我一直是一名摄影师,疫情的到来确实改变了太多,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冲击。摄影工作是需要跟随客户进行操作的,而我在那段时期也不得不在家待业。”他面带笑意,“我的爱人很喜欢喝咖啡,受她的影响,我开始学习制作咖啡,萌生了开一家咖啡报刊亭的想法。”


(图为小店概况)
(图为咖啡价目表)

店主提到,报刊亭作为售卖“信息”的一个场所,购买报纸杂志等书物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人们人手一台手机,随时随地能接收信息。“当下,报刊亭确实是被时代淘汰下来了,但是这些报刊亭占据着大街的一部分,它们主要是由政府管理,不如让一些自由职业者找到自己的归宿,让这些报刊亭得到‘重生’。”

环顾四周,行人大多匆匆忙忙,这样一个小店就仿佛是存在于与现实隔绝的另一个时空。“疫情后的时代,大家都比较浮躁,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希望大家能来到我的店铺,坐下来静静地喝着咖啡,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让大家重新慢下来,得到暂且的休息。再而,我希望用我的摄影技术为社区的人们服务。”这是店主由衷的心声。店主正在计划着1000人拍摄企划,致力于拍摄1000个人的人像后,将照片贴在报刊亭周围的墙面进行展示。

报刊亭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2015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出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扶持报刊亭,拓宽其经营范围,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提出,建议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促使报刊亭成为涵养城市文化氛围和人文底色、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报刊亭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之窗,是党委政府的“宣传亭”。报刊亭的建设,也积极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向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报刊亭不断发展,通过转型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传统报刊亭还是新型报刊亭,它们都将继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人文与经济的桥梁。

从经济层面来说,报刊亭的“摇身一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报刊亭在未来将“扮演”各式各样的身份,持续地服务人们,以应对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从管理者层面,对这些“新式报刊亭”依法依规进行管理,更是报刊亭未来良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针对百姓群众的需求,管理者应因地制宜地为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放宽报刊亭产业发展权限,适时地给予其从业者一定的帮扶措施,致力于报刊亭产业做优做强做大,从而增强人民的社会幸福感、推动社会公序良俗的稳定。

不论过去还是将来,报刊亭依旧具备着独特的地标属性。时光荏苒,相信当人们再次来到报刊亭时,都能够找寻到他们心中所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